本版导读
澳洲人不拼命
张永利
记得大约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知是从日本还是从香港流传到了内地一种“新观念”,即所谓拼命工作拼命玩,并把一周划为8天,把一天划为25小时。并且认为这样才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人生。
澳洲人绝不会拼命地去工作,更不会拼命地去玩。工作已经很辛苦了,玩就更应该轻松和愉快,为什么要拼命呢?
澳洲人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更是推崇做人的尊严。澳洲人不喜欢加班加点,不喜欢在周末、节假日上班挣高于平常一、两倍的工资。他们宁愿携同家人,朋友到海滨游泳、冲浪、晒日光浴、吃烧烤。(澳洲地大物博,开放公园到处可见,公园里绿草如茵,免费电动烧烤设备比比皆是)。
我曾经同我的几个澳洲朋友谈论过这种拼命工作拼命玩的“新观念”,其中一个朋友用手在他的脑袋上画圈圈,意思是神经病或者脑子有问题。他说,据他所知,日本人的自杀率相当高,这与他们象机器人一样紧张的生活节奏有关。整个社会的文化时时都在教导和督促人们努力工作,拼命、加油之类。使得人们一旦落伍,就会感到无比自卑,就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精神失常。
有一次在悉尼的国家公园里吃烧烤时遇到了一个已经移民澳洲20多年的日本人,我同他谈起了澳大利亚和日本。他告诉我,在日本有很多男人下午下班后不愿回家,跑到酒吧里喝酒喝得很晚才回家,然后对妻子说加班了,这样就表明公司老板对他欣赏,有意栽培,妻子、家人也很光荣。
这对澳洲人来讲实在是不可思议。一则澳洲人不喜欢撒谎,二则澳洲人认为这简直是对人生的亵渎。下班后回家去和妻子、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岂不美哉,却要躲进酒吧里熬时间不回家,对身心岂不损害?!
1991年,有一个从上海来的男性留学生被发现死在他在悉尼的住房里。与他同住一幢房子里的留学生说,他有三份工作,白天在工厂做工人,晚上在俱乐部做清洁工,周末在一家酒店里做客房服务员。他已经将近40岁,并且身体不太好,心脏和肝上有问题。由于疲劳过度,引起其他并发症。临死前他曾做过挣扎,从床上爬到门口,但最终没能将房门打开。死者的朋友们在帮他清理遗物时,发现他在银行里存了4万多澳元,本来朋友们准备为他捐款办理丧事,结果发现没有人比死者更加有钱。
1992年,一个从大连来的刘姓女留学生驾车前往堪培拉途中与对面的一辆卡车相撞,而不幸身亡。根据警察的事故报告,是她的已经20年的二手汽车在风雨飘摇之中,冲出了自己的车道,开到了对面的车道上去。
我当时做为学生组织的代表接待了从大连赶来奔丧的她的姐姐。我驾车送她的姐姐去清理遗物,掌管她的住房钥匙的房地产经纪人告诉我们,刘小姐在银行里有大量存款。
果不其然,我们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她的五万多澳元的定期存款单,价值几万澳元的中国名人字画上百张。
但她的住房非常陈旧,家具都是些破烂不堪的二手货。一个14寸的旧电视,一个又大又旧的冰箱,一对坐垫上已经烂了洞的破旧沙发。除此之外,别无它物。
她的银行里存了那么多钱,可她却生活得如此寒酸。她如果知道自己会遇到不测,她仍会如此设计自己么?!
类似的几件事情发生后,我在悉尼的一本月刊《满江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这种现象予以嘲讽。
在悉尼,我见到过不少华人很有钱,广东人、福建人,还有其它地方人,他们腰缠万贯,大款得很。可他们很多人形象丑陋,气质庸俗,猥琐。而很多澳洲人很窘迫,却向银行贷款买车,买漂亮家具,他们还周游世界。他们不也活得很舒展,很开心吗?生命只有一次,你那样活也是一次,他这样活也是一样,那又何苦来着。
我的妻子怀孕后,医院方面要求我和她上生育知识和育儿课。有一个女医生还为我俩上了45分钟的心理课。她给我们讲了母乳的重要性,最后她讲道,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每天都应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才有意义,才显出自己有能力。当别人问你的时候,你总是喜欢说我们今天上班去了,今天去了什么地方,做了如何具体的大事。可为什么不能说我今天抚养了一天小孩,我今天做了一天母亲?抚养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为什么尽母亲的天职就不觉得自豪呢?
做了一天母亲,澳洲人真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