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30日
经济纵横
03

渭北明珠耀旱塬

——蒲城县农村电气化建设侧记

蒲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故乡。其总人口75万,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超过新加坡的一倍半,是关中平原渭北地区的第一农业大县,全国粮棉基地之一。

因地处旱塬,缺水严重,主要以抽地下水农灌,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农民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改革开放以来,蒲城的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199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537万元,年增长幅度在2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998元,逐步迈上了富裕之路。而这些巨大变化与电力基础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继1993年蒲城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组通电后,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县人民向60年代的老化电力设施、线路、电力发展滞后局面宣战。全县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110千伏孙镇变电站、35千伏翔村、大孔变电站;对蔡邓、荆姚等6座35千伏变电站进行了增高升压改造;新建整改了高压线路72公里、低压线路1873公里;对569座配电室、410台低耗变压器进行了更新改造;县级电力调度大楼即将竣工投运;投资2亿元的330千伏桥陵变电站已开始筹建。这些项目的建设使蒲城电网布局趋于合理,设备完好率、供用电可靠性等均达到电力部《农村电气化标准》,并于9月23日通过了陕西省计委、省经贸委和西北电管局等有关部门的电气化达标县验收。

在与电力职工和农民的交谈中,他们不时就扯出“电县长”这个称谓,并说起许多“电县长”主管电力以来的趣闻逸事,引得我们直想见见“电县长”。“电县长”名叫蒙满仓。几番联络,我们终于见到了他。他说,我是1990年接手这项工作的,连续8年主管电力。这几年蒲城电力之所以发展速度较快,主要是在电源点建设、农村低压线路整改、城区公网建设、农村分类综合电价治理等方面花费了较大力气。下一步我们力争要象山东省那样实现两乡一个变电站,逐步向一乡一变过渡。县上对电力建设的重要性都有共识,每年要为人民群众办的几件大事中,电力建设项目占很大比重。多年来坚持努力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坚决杜绝那种只给电力部门出难题,而不懂得给他们解决问题的现象。工作中放手支持他们干,节骨眼上一定要站出来不怕压力敢碰硬,为他们做主解决难题。

据我们采访了解得知了以下几件事。

过去该县曾出现过县上两个机关办公室不交电费的事,谁都没办法。“电县长”知道后把办公室主任找来,责问为啥不交电费?经过交谈,这两个部门很快交清了电费。县上其它欠费部门一看,也不敢再纠缠,痛痛快快地交清了欠费。

1992年农电建设资金匮乏,县上搞了一个农电基金筹集办法,当时省上有关部门领导不同意。“电县长”从发展电力给农民带来长远利益的大局出发,给县上几位领导做工作、坚决要求出台。实践证明路走对了,不然相互制约永远落后。农村低压线路整改是大事,关系到国家资产的流失,供用电质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实施中有一个村子多年来直接从变电站拉线用电,控制着用电管理权,电力部门做工作,他们置之不理。“电县长”赶到村里给村干部算了一笔账,这些年来村里用电沾了国家财产几十万元的光,再不解决就先追补巨额电费。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当晚解决了十几年的老大难问题,为低压整改起了开路作用。

蒲城的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果确实给当地带来了福音。以前的细线低杆子,60年代老化设备,用电质量和安全性没保障。村里开个机井式电柜子,家家都得关灯,平日里电灯象萤火虫、电视机只有中间一个小方框亮。窃电成风、线损高达30%以上,电费居高不下,短路伤人的事时有发生。连基本生活用电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了。

低压整改试点的村子成了示范,农民个个当义务宣传员,电力部门适时补贴一部分施工材料费用,各乡镇争先恐后,生怕轮不上。正象当地流传的新谚语:“电是爹,水是娘”。农民切身感受到电力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和对脱贫致富的作用。

蒲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电力事业的长足发展,正在一步步走出贫困,就像正出壳的珍珠,已露出耀眼的光芒。

愿蒲城这颗渭北旱塬上的明珠更加璀璨。

(胡桥李顺午张栓森)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