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支民审”办法好
文/叶青
河南新野县一个村干部把“招待费”报销条交给会计,被“民主理财组”盖上“不准报销”的印章后退了回来,这名村干部只好自掏腰包。这种干部花钱、群众审批的方法,我们权且称之为“官支民审”。
官支民审是一种经济民主的表现。长期以来,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个“布袋帐”,当官的要多少钱,就到袋里拿多少钱。今日宴张三,明日请李四,全凭一把手的“一张嘴,一支笔”。至于这张嘴说得是否在理,这支笔签的字是否正确,谁也无权过问,这就难免导致瓜不清水不白,弊端丛生。
过去曾经有个为追欠款3000元,花去差旅费14000元的故事:说的是吉林某市一位官太太的老公离任前单位给他们一个肥差:让其外出催讨3000元欠款。这位官夫人和老公飞机来火车去,玩贵阳下成都,跑遍了长沙、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诸多名城,花掉旅费14000多元,超过欠款4倍多。像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个“民审”,他们恐怕就不敢胡来了。否则,吃不了,便要兜着走。
缺乏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不是常听人说,某些干部由于缺乏群众的必要监督,甚至将游山玩水、吃吃喝喝的费用都一起报销。实行经济民主、财务公开后,权力的制衡机制将得到完善,滥用公款的现象就能得到遏制和克服,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官支民审”无疑是个好办法,应当大力倡导,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