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职工消费势头为何减弱
文/李毅
随着改革的深化,职工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消费势头却在减弱,尽管银行利率三次下调,储蓄仍在上升便是明证。职工缘何不把钱投入到消费之中,为此,笔者走访了一些职工,原因大致如下。
医疗改革:要准备医疗后备金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职工看病由企业计帐单逐渐转向自己先掏钱,然后报销。由于企业效益普遍不好,有的人医疗费多年不能报销。有的企业要推迟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报销。这样,职工必须自备一笔医疗后备金,以便治病急用。一位退休干部患高血压曾两次住院,花费六千多元,这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像我这年龄,没有一万元医疗后备金是不行的。”
集资建房:不得不考虑的支出
随着福利型分配住房制度的结束,职工消费支出中集资建房费用越来越大。咸阳某纺织企业1993年末集资建房,一套建筑面积为56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房子,职工个人集资8700元,建成后按规定改为售房,每户基本上平衡。到去年初,同样面积,每户要集资3.8万元,建成后改为售房时不再退钱,只是个人产权比例增大。等去年末,再集资时,每户已到4.7万元。一个老工人讲,这次儿子集资建房,全家动员,父母、姐弟六口人一起动手才凑够4.7万元。一位中年女工讲,这次集资建房,我的钱有一半是借的。所以,职工日常支出中,不得不考虑这一笔购房资金。
子女上学:费用越来越大
子女考不上大中专学校父母忧虑,子女考上了更使父母愁。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企业干部讲,儿子考上交大是好事,每年学费2600元,每月伙食杂费300元,还有往返路费,加上买衣服、资料,一年下来花费近7000元,我们夫妇两个,一个人工资还不够儿子花,生活咋能不紧。至于子女在外地上大学的费用更大。在北京、上海一年需万元左右。就是子女上中小学校,费用也逐年增涨,有的企业没有职工子弟学校,到其它单位就读,还要另交一笔费用。
国企不景气:要有备无患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因种种原因效益不好,有的实行短期下岗,有的实行全员减发工资,有的甚至连续半年开不出工资,仅发生活费,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有了备“荒”意识,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将仅有的节余工资存入银行,不敢扩大消费。
转换机制:筹备人股资金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些国有企业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除少数企业能够采用筹集式,向社会发行股票外,大多数企业采取发起式,以职工持股会作为发起人。咸阳某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要求工人每人3000元,一般干部5000元,中层干部7000元,厂级干部9000元入股。职工把参股当作一种压力,也在悄悄准备资金,以便应急。
股票市场:套牢一些职工
股市变幻莫测,去年上涨势头看好,在家庭、车间、市场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股票,一些职工纷纷将自己的部分资金投入股市,企图在炒股中大赚一笔。然而,今年7月以后,股市连续下跌,炒股职工纷纷被套牢。咸阳某纺机厂一退休职工讲,他去年炒股赚了六、七千元,今年全部赔进去了。资金仍然放在那里观望形势,这部分人在职工中有一定比例。
由于上述原因,职工消费减弱,这也是物价指数下降的原因之一。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职工的收支观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其消费减弱了,职工抗风险能力将增强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