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15日

陕西工人报新闻广角 再就业工程传真 救救城市绿色生态 电视界de“打工一族” 图片新闻 奇!牛崽长双头怪!鸡蛋带尾巴 图片新闻 话说富氧水 一把大刀闯春秋 广告

当前版:第A7版:新闻广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新闻广角
07

电视界de“打工一族”

文/金胜

随着电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电视专业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各电视台的“打工记者”,也越来越多了,从而形成了一个“打工族”。

中央电视台的大半边天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半边天》、《第二起跑线》,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今日话题》、《北京您早》,这些众多的电视栏目中,台前镜后,都有不少“打工记者”参与其中。专家们说:“凡是收视率好,质量不错、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一准儿都有打工记者或采编、或制作、或主持的功劳”,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或北京电视台的各个楼层内,流动着衣着不同、口音各异、步履匆匆的一群男男女女,有不少就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的打工记者。

这些涌入电视台的本地或外省的人,均不在编,都是以外聘、特邀、外借或游击形式不时出入帮忙的。他们中有一直未寻到合适工作的待业青年,有刚毕业不久的大中专文科毕业生,有在京城某报刊任职又来兼职的新闻记者和有很高学历却在单位没能受重用而停薪留职的能人,有没文凭但有水平、取得过不凡业绩不愿再当工人的“黑马”,有不愿在机关图官位而砸掉铁饭碗的国家干部,其民族有汉、蒙、回、满、纳西、土家……

据悉,中央电视台对该台的打工记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竟达2000人之多。难怪该台一位领导感叹道:“这么多的工作,全靠打工记者给撑着哩!”

闯进名牌栏目的打工者

论起中央电视台最先起用“打工记者”的还得算体育节目组。如张路、张慧德等。他们的知名度不亚于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韩乔生。在各种体育直播节目里,担当顾问的马德兴这个“打工记者”,对外国足球的了解,快赶上一部“活字典”了。《运动·休闲》杂志主编张武斌,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同名节目的制片人。而今,他手下的“打工记者”称呼他“老板”。谁能料到,他是电视台最早的“打工记者”之一。那年体育记者卡拉OK大赛上,张武斌旦任了主持,被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主任马国力相中并“劫持”到“92奥运沙龙”的主持席,与广大电视见众见面。此后张武斌一发不可收,又在《东方时空》和《东方之子》担任编导。他那儒雅、亲切、绵里藏针的主持风格,别有一番韵味。

荧屏的打工记者族,没有采访专车,但要求你寻找“热点”、“焦点”准确,采编快;没有在编人员“正统”的记者证,只有一张经压膜的“记者”或“编导”的胸卡挂在胸前。凭着这,你打出租车去采访,还要快、准地“捞’倒好新闻。由于节目制作经费实行承包制,用人实行招聘制,被人戏称为电视台的“深圳特区”或“珠海特区”。

别以为有了胸卡这电视台的“招牌”,扛着“炸药包”(摄像机)谁都会开“绿灯”。《焦点访谈》原节目编采、主持人肖晓林女士,在回顾该节目组的经历时说,她与打工记者一起工作,常常有采访趣闻或历险记。做正面选题往往皆大欢喜,可遇到那些揭露性选题,每次前期采访,几乎都要耗尽记者的心力。无论你的采访于实际上多么精彩,如不能用画面将它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么一切努力均是徒劳。

于是,他们采访中被人防范、冷落是家常便饭,“充当地下工作者”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触目惊心假发票》、《是订货,还是订祸?》?《危如积卵恐龙蛋》选题成功地播出,是实地采访中,巧用小超人摄像机或高倍率摄像机加无线话筒偷拍、偷录下来的。不敢想象,一旦暴露身份,被对方发现,将遇到怎样的处境。

北京涌进的打工记者把不少“版块”弄得红红火火、丰富多采,使中国的电视生气勃勃、稳健地走向成熟。伴着这些起点高、上档次的节目;也促进了一批具有明星效应的节目主持人,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水均益、敬一丹、白岩松、王利芬、章伟秋、方宏进等都成了寻常百姓喜爱、皆知的人物。

荧屏对只想潇洒者说“不”

据粗略统计,荧屏打工记者,平均年龄在青壮年一层。他们无拘无束、敏感性强、观念新,能吃苦,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因而成为荧屏台前幕后的一支生力军、攻坚先锋队。在荧屏“打工记者”的浪潮里,在有人成为冲浪高手的同时,也有人被无情淘汰。因为这里容不得偷闲、庸碌与无能。每一位都有快节奏、高效率的动作,但须有所建树。你的选题与制作被播出,你就会有可观的酬金;如没被选用,不但徒劳无获,几次如此,不等主管人劝你“歇菜”,你自己也会脸面觉得无光,赶紧走人!

荧屏打工记者,面对的是冷如铁板的电视管理规章,遵照的是市场价值规律的运行。在这里合则留,不合则走;谁行就谁上,谁不行谁就让,充分体现了在制片人制、编导负责制与招聘制下的平等竞争。一位扔掉国家机关铁交椅,甘愿“打工”的人说,这正是吸引他到这里来的原因,有位“封面女郎”式的人物,没干两天就累得叹气说:“真受不了这苦。”结果溜之乎也。还有几位想来“潇洒”、“过把瘾”的哥们儿,因为没弄出漂亮的活儿,被客客气气请出了电视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