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名牌洋装昔日风光不再
文/刘杰陈文新
今天的消费者再难找到人们过去那种对“名牌洋装”的美好感觉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高昂的价格让百姓走开
如今,洋装,尤其是名牌洋服装给消费者的印象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甚至认为,“名牌洋装就是暴利消费品。”可见,洋装尤其是名牌洋装让人咋舌的天价是有目共睹的。
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一些名牌洋装价格一般均在数百元到数万元之间,比如法国某品牌男便装售价为4000~10000元、男西服套装价格为8000~12000元、单上衣的价格5000~8000元;另一种法国名牌衬衣价格为600~1300元;意大利产的某品牌T恤其价格为1000元、女式中长大衣的价格为7000~8000元、丝巾1700元、羊毛围巾4000元;某品牌的领带售价为2000元……这么高的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自然只有望其项背的份了。
值得注意的是,名牌洋装的标价存在着大量的水份。一位记者曾经在一家专卖店里看中了一条马来西亚生产的童裙,标价为200元,没想到几个月后,这种款式的童裙竟然以88元的价格出售。当她问那位销售小姐是否在做赔本生意时,那位小姐却一脸坦然:“我们怎能赔呢?”,这位记者听了此话后,感到愕然。
名牌洋装,亦真亦幻难捉摸
专卖店中一件件赫然人目的进口名牌洋装,消费者虽然叹其高昂的价格,但却似乎对其是否姓“洋”几乎从来没有怀疑过。殊不知,这却是善良的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的表现。
今年初,北京市工商局在北京天海服装批发市场和木樨园轻工服装批发市场一举查获20多家打着经营服装辅料招牌的店铺,共查得非法承印、买卖商标标识300余种,近90万枚商标,这些商标中不少为国际名牌商标。
四川省打假办、省技术监督局等11家单位曾联合组织了—个服装服装纺织品检查活动组。检查中除发现大部分服装无产地、厂名、品名、商检证以外,还发现不少洋装品牌让人看后莫名其妙。比如有一家装饰华丽的精品店所销售所谓“进口名牌”服装,其品牌商标竟是日本本田125摩托车的牌子;草市街一店中—件标明产地是意大利的时装长大衣,经技术人员检验发现,这件“意大利名牌大衣”竟无意大利标志。
也许人们还记得,近一两年在冬季降临的时候,精品屋竞相销售的进口皮装,使得多少崇洋消费者趋之若鹜。殊不知,这些价格高昂的进口皮装几乎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如果不信,有机会的话,走进专卖店、精品屋仔仔细细地翻看这些“进口皮装”,也许就会蓦然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赫然地标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字样,或者在某某名牌的标志下面,也印着“中外合资××皮革有限公司制造”字样。为什么皮装的资格进口货少之又少,有行家一语道破机关:成品皮衣如果折叠起来运输,货运抵目的地之后,熨烫起来很麻烦;若按国际上通常使用的皮装运输法那样,将皮装挂起来用集装箱运输,很费事,费用也很高,中国消费者难以承受。更何况,欧美国家的人的身材普遍比中国人高大,绝大部分成品皮装并不适合中国人的体型,因而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进口名牌皮装”其实就是国内的一些服装厂接受国外时装公司的订单后生产的“出口转内销”产品,或者是合资企业生产的皮装,而款式却是效仿国外—些著名品牌的新潮流。当然,国产服装并非就不好,只不过这种国货挂“洋”头且标上高价销售,此种做法应在查禁之列。
“洋”头下面精品有几多
近年来,也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一股羊绒产品的消费热潮,于是嗅觉敏感的商家闻风而动,竟相销售起羊绒服装来。而行家却大惑不解: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羊绒制品?这么多的洋绒服装原料从哪里来?
据行家分析,羊绒是从高寒山区的山羊身上梳下来的细绒,它属于纤维枝冠,每只羊年产量在100克左右,因产量低,加工精细而显示出其昂贵的价格。市场上所销售的羊绒大衣有不少都标着产自南韩、意大利等国,但是,谁也很难保证能在市场上买到一件真正货真价实的舶来品。据悉,全世界的高档羊绒原料有三分之二产自中国,而中国每年的羊绒产量仅为2000吨,如果全部羊绒均用来生产羊绒服装的话,也仅能生产出300万件左右,但目前国内销售的进口羊绒制品却远远超出这个数,又怎么可能保证这些羊绒制品是货真价实的呢?况且羊绒服装的主要市场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外。
同时,如果是一件正宗的舶来品,其必须缴纳的各种税也是一般消费者所不能承受的。
名牌洋装是否件件精品,还不仅仅表现在羊绒制品上。也可以从有关部门的偶尔抽查中窥见一斑: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局对南京市销售的部分名牌衬衫进行过抽查,在被抽查的6个批次的进口名牌衬衣中,合格者仅有一个批次,合格率仅为16.6%;在一家商场抽查的三个批次的“××牌”世界级名牌衬衣中发现,领差分别超过国家规定标准0.3~1厘米。其他一些大商场出售的相同品牌的衬衣,也有不同程度的布疵、毛边、油边、缝合不牢等诸多质量司题。据海外媒体报道,有些曾经知名度很大的服装品牌,如今在其本国或本地区已成了昨日黄花,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程度。
名牌洋装,昔日风光不再
去年末,《中国服饰报》曾经以强大的记者阵容对北京市的一些高档消费场所的国际名牌的销售情况、消费者群落进行了采访,采访的结果与记者先前的乐观估计有很大的差别。
在某五星级大酒店地下商城的某专卖店,尽管该专卖店所经销的品牌服装以其高雅瑰丽的格调曾经吸引了戴安娜王妃、歌手“天子”普林斯及麦当娜等大批顾客,但在记者采访的三个多小时内,却未完成一笔交易。
在另一意大利著名品牌专卖店,该报另一位记者分别在三天三次光顾采访,虽然顾客也有,但却一直没有一桩生意成交。最后店方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才一语道破天机:“XXX牌”服装现在销势并不好,这就跟别的品牌一样,其原因就是价格太昂贵。
如果说上面的文字仅仅为一种现象,无法说明名牌洋装风光难再的话,那么手边的一组调查数据却恰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据《BEST.中国时装》杂志在北京地区针对中国市场销售的国外时装品牌,对1000名消费者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得知,仅有2.7%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花5000元以上的人民币购买一套西装,仅有2%的人表示可以花费3000元以上购买女时装。同时,从调查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尽管来自欧美的时装高频率地进入国门,但是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已比较平稳,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审美水平、学识修养较前几年已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消费行为已趋成熟,理智的选择替代了盲目的冲动,虽然渴望拥有名牌,但却能从容地去了解、认识这些名牌,然后决定是否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