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22日
文体大观
07

珍贵的遗产

文/陈文野

今年10月27日,是著名作家杜鹏程逝世6周年忌日。我仍像往年一样,独自登上安放他骨灰的韩城象山山顶,采撷一束野花轻轻地放在他的墓前;不同的是,今年我带去的多了一样,就是我近日读罢他40万字的《战争日记》后写下的感言,把它做为纸钱焚烧,化作心祭。

《战争日记》是一部直接记录西北野战军横扫西北战场和辐射全国三年解放战争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自然,在记录民族命运大变革的同时,也记录下他个人的心路历程,痛苦、欢乐、恐惧、焦灼,转战家乡韩城时对穷苦亲人的思念,忙于打仗无法去看随军疏散转移的寡母的缕缕感伤。读着这个二十六岁的随军记者距今半个世纪的笔迹,以及通过私人日记的内心独白与倾诉,我深深地经受了一次灵魂的冶炼。

《战争日记》的魅力不仅仅是这些。战争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及。正是因为对于人民革命事业一段全景式的忠实摹写,才使它具有了一部革命史书斗争史书的品位。

潜心阅读五十年前的墨迹,让你身临其境,不能不为这些活生生的人和绘形绘神的事所震惊。身穿土布衣服、土布鞋袜的朴素沉稳的形象和跃动在西北战争前线运筹帷幄的超人智慧合谐地统一到彭大将军一个人身上;王震将军在弹雨横飞的指挥前沿,吼喊攻不下目标我就砍你的头。而战斗间隙他会问指战员娶媳妇了没有,要娶就娶我们湖南的妹子。转战陕北、运城战役、瓦子街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进军新疆,都写得那样活灵活现。战役之前战士会用咬破的指头写下遗书,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他们的热血和头颅。生命垂危的战斗英雄不肯让把自己抬到老乡的炕上,怕他的血染脏了老乡的被子。身经百战的某团参谋长李侃,在保卫延安的危急关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上千军人的安全转移,而葬埋烈士时大家只有目送却没有眼泪。因为眼泪已经流干,要流就只有血呀!这是何等的壮举,只有在枪林弹雨中拼杀过来的人才有这种生命体验!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崇高目标?答案就在这些平平常常的人物身上,就在这些平平常常的琐事之中,这种平常之中金子般的品格,你不能不被震撼和被感染。

战争中瞬息万变的时局和繁重的工作负荷,哪里还有适合写日记的时间和空间?但奇迹就恰恰在这不能中产生。杜鹏程蹲在战壕里在膝盖上写,急行军后趴在老乡的锅台上写,在烟雾升腾子弹横飞的阵地上写,甚至伏在马厩里写。平时行军,他把好多日记用包袱包起来,往腰里一缠。战情危急,衣服被褥全部丢失,可他一直背着这视若生命的破烂本本,走完万里征途。即使战争中攻破一座城,背上一些书,路上看一页撕一页,以减轻负担,也没有把日记丢掉。没有墨水,随身带一些颜料,用时倒水化开;没有笔,用一根柴棍绑个蘸笔尖,至于那个蘸笔尖是从延安出发时用布包裹了再裹,珍藏在衬衣口袋里的。他的这件新式武器让独四旅的政委杨秀山将军十分感动,就命令供给部特批他一支钢笔。十三团的政委、《保卫延安》中李诚的原型李恽和在看见他的日记后,禁不住给上边题写了一句话:一支锋利的笔,相当一个精锐之师。杜鹏程就是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记战争日记的,此后就带着这部日记写成了震惊文坛的小说《保卫延安》,而最初文稿中的人物全是日记所记载的真名实姓。至今人们如果知道了小说之前的战争日记的诞生过程,或初略翻翻这些带血的文字,将不知发出何等感慨!现在我们一些作家,他们中有多少人还象杜鹏程那样,在深入生活方面真正下了一番混着血汗的功夫?

读罢战争日记,我的心扉豁然。我以为杜鹏程绝不是文人意义上的作家,而是战士意义上的作家,是真正的革命家。出土文物一样问世的《战争日记》,如星光一样璀灿夺目,是与小说《保卫延安》具有同样福泽后人意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是杜鹏程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