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足行千万里真情献万家
——记蓝田县许庙邮电支局投寄员贺宏忍
文/陈忠勇
55岁的贺宏忍,当“绿衣使者”32个春秋,足行80万里的山路,年年戴上局先进者的大红花。人们说,老贺像一只奋飞的“鸿雁”,把终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乡间邮路,为用户传送着真挚的情感,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
1966年元月初,23岁的贺宏忍进入蓝田县邮电局当了名投递员,被分配到蓝葛邮路。他每天用五尺长的扁担挑起几十斤重的邮件,徒步到秦岭深山的蓝桥、草坪、葛牌3个乡镇的240个投递点投送邮件,一次单行70华里,往返需整整4天。在这段最艰苦的邮路上,一干就是5年。后来,又先后徒步跑孟村、汤峪、李后、大寨等乡、镇的邮路。在这几个邮路上,由于他按时投递,从不间断,投递邮件和报刊,没有出现一例差错或少投现象,备受用户赞誉,先后4次出席了渭南地区邮电系统经验交流表彰会。
蓝田县从渭南地区迁出并划归西安市郊县后,1977年贺宏忍又被组织安排跑现在的许庙支局的山区邮路段。他徒步骑车跑了20年,组织上看他年龄大,上山岭、下深沟不方便,就提出给他调换工种,但他说啥也不肯,依然干着乡邮局员这“苦差事”。有年大年三十晚,一家人正准备吃团圆饭,忽然从四川发来加急电报传到支局里,领导拿着电报找老贺,他接过电报,二话没说,冒着刺骨的寒风将电报送到了50公里以外的深山冯家湾村。当他推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里,已是深夜了。由于受了寒气,他的老毛病关节炎又犯了。次日一早,依然背上那沉甸甸的邮包走在弯弯的乡间小路上。
有一次,贺宏忍接到一封台胞寄到“窑洞村”寻找亲人的疑难信件,他拿着信件跑遍6条邮路也没找到“窑洞村”。后来就放弃3个周日的休息时间,跨到别的邮所的邮路上寻找收件人,还是无音讯。最后,又奔波了几天在三官庙乡石头庙村找到了收件人,终于使台胞与家属通了信。像这样的事儿,贺宏忍先后碰到24次,回回都有着落。
恢复高考以来,每年到八九月间,不少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录取通知书”。在这些日子里,老贺投递动作快,虽然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可送起这类信件来却骑车如飞,即使加班加点也不让一份“通知书”过夜。
每到冬季,山里崎岖的羊肠小道被“吊雪”封挡,结冰难行,这对他投递邮件来说艰险更大。为保信誉、定时投递,他就起早贪黑,柱着木棍进山,翻沟越梁,把一份份、一件件的报刊、邮件按时投递到户。平时出班,他还背个书包,里层带拉锁装信函,防止丢失;外层装雨衣,防雨雪打湿报刊,还有胶水、邮票和包裹单,遇上开口信随时粘上,用户有包裹和信件帮助邮寄。
贺宏忍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开始参加投递工作,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不论是炎热的盛夏,还是寒冷的隆冬;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一天也没离开过投递岗位。30多年来,他用坏了23个邮包,磨破40多双解放鞋,用坏20把雨伞,行程80多万里,投递报刊、信件百万件,从未出现过差错,也没有丢失过一件邮件。在这些年中,被县邮电局评选为“投递工作先进个人”;被渭南地区邮电局评为“优秀乡邮员”;被县委评为“优秀党员”;还被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农民日报社、人民邮电报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乡村投递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