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五进宫廷的《清明上河图》
文/浮云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被历代鉴赏家视为无价之宝。然而这幅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在800多年的流传为过程中历尽劫难。
张择端完成这一历史长卷后进献皇宫。宋徽宋十分珍视,用瘦金体御笔亲书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钤上双龙小印。徽宗成为皇宫第一个收藏此画者。1626年12月,汴京陷入金人之手,宫中金银珠宝,名贵文物均被掠走。但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于是《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数十年后,金人张著最早在画上撰跋,稍后,金人张公药、于涧、张世积诸人亦于画上题咏,这些均成为民间最早收藏的力证。
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进宫廷。著名书画家赵氏承旨后,将此画从藏阁中取出,秘密送回老家湖州,后自留真迹,用赝品归入藏阁。到了明代,这幅画先落入大理卿朱鹤手里。朱精于雕刻,又识古画。他珍藏数年后,又被名士徐赙以重金买去。徐常邀翰墨名流把玩,并有人临摹。数年后,徐染沉疾,弥留之际,将此画馈赠好友李东阳。至今尚有李东阳于1515年所书的长篇跋文。后来,《清明上河图》又几次易主,流落到苏州,被明代学者王氏购得。
明嘉靖年间,一代奸相严蒿访得《清明上河图》下落,向王索画。王进呈后,严蒿命精于鉴赏的裱糊匠辨别真伪,发现是喷品。在严蒿严令追查下,终于获得真迹。后严蒿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严府被查抄。《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被收人皇宫。明隆庆时,《清明上河图》被嗜画成癖的成国公朱希忠要到。后辗转易主。以后又被一内臣窃得,藏于御沟石缝之内,恰逢天降暴雨,沟内水涨,淹及石缝。待到雨停水退,画已被污损得一塌糊涂。
然而这时在民间还流传有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真迹。那是南宋汴京陷落,张择端南渡以后,因思念故国,又重新绘制过《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后来几经曲折,流入民间。一度曾仿本赝品盛行。
清代乾隆年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被湖广总督毕沆买到。嘉庆四年,毕沆因“剿匪”不力及滥支军费被处死,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又一次被收进宫廷。
民国初年,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盗走大批珍宝文物,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先存入天津租界,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这幅画卷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末日来临,伪帝宫的大批珍贵文物在动乱中流散到民间。1945年,我军解放长春后,部队一干部收集到伪满宫中流散出去的十余幅画卷,后交给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林枫同志。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52年,《清明上河图》第五次归入“皇宫”——属于人民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卷虽然仍为张择端的真迹,却是他南渡以后重新绘制的那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