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23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于右任纪念碑碑文 会来事儿 荧屏情思 真窝气 图片新闻 方言误读 三嫂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到壶口去看瀑布 爱书赋 广告

当前版:第A3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3

于右任纪念碑碑文

夫立德、立功、立言,三者有其一,即可不朽。而于右任先生则兼而有之,故辞世已有三十余年,而人皆怀念不忘也。

先生生当清季,学以致用,愤内政之昏暴,外侮之频仍,毅然从救国救民为职志。八国联军侵北京,西后不图抵御而逃至西安,先生欲手刃之以行新政。事虽未成,而其浩气英风,已足震动一世矣。自赴开封入春闱,清廷已以昌言革命密令缉捕,乃亡命沪上,鼓荡新潮。旋赴东瀛谒孙中山,入同盟会,遂为实现民主革命而奋斗,百折不挠。其推翻专制,缔造民国,铲除军阀,反抗侵略之丰功伟绩,彰彰在人耳目,海内外炎黄子孙,无有不怀念先生者也。先生早年创建上海大学,即与共产党人联合办校。此后始终坚持中山三大政策,力主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和平建国。晚年虽被迫去台,而矢志不渝,临终犹赋望大陆诗以寄爱国赤忱。三中全会以来,自首都至全国各地,纪念活动方兴未艾,良有以也。先生出身贫家,艰苦备尝,推己及人,众痌在抱。掌监察大权数十年,公正廉明,一身正气。终生布衣蔬食,而以微薄之俸禄,济困拯饥。当弥留之时,亲友启其铁箱,所藏者惟借债单据,安葬之日,台湾民众无论识与不识,皆垂泪哀悼。复集资建铜像於玉山峰顶,瞻仰者至今络绎不绝。非大仁大德深入人心,安能致此耶?本世纪初,先生以虎口余生,广结同志,创复旦、中公诸校,以培育英才,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诸报以鼓舞士气,实教育界之先驱,新闻界之元老。时隔九十余年,而治教育史、新闻史者,猷赞其开创之功而缅怀其人焉。先生为一代诗豪,少年气盛,革故鼎新之宏愿一发于诗、大声鞺鞺,发聋震聩,其后神州多故,诗风屡变,抒报国之壮志,发时代之强音。先生以草圣名世,融碑帖于一炉而自创于草,简净明丽,雄浑奇崛,纵横变化,仪态万方。其书迹遍寰宇,而师法者亦遍寰宇,猗欤盛哉!夫爱国者必爱乡,先生爱乡尤笃,故怀念尤殷者亦莫过于家乡之人民。忆护法靖国,促进民治,绕道援陕,解围西安,奔走呼吁,赈济陕灾,广购魏碑,以赠碑林,能不怀念先生乎?睹泾惠洛惠诸渠之普溉良田,民治小学、民治中学、西北农大诸校之博施化雨,三原良种繁殖场、斗口村农事试验场之科技兴农、能不怀念先生乎?今于故里三原建纪念馆以陈列先生之诗文、墨宝、传记及有关之文物图片与研究资料,复立纪念碑于馆前,俾观览者受其薰陶而继承遗志,以爱乡、爱民、爱国之深情,建立德、立功、立言之伟业,统一华夏,致富国强,则先生之精神与华岳并峙,永不朽矣。 霍松林撰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