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诗的世界
——访《璇玑图》研究专家李蔚
文/孔令森
在《诗苑珍品璇玑图》一书由东方出版社推出之际,笔者专程走访了该书作者、《光明日报》前青海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李蔚先生。
《璇玑图》是公元381年前秦苻坚时期,陕西武功才女苏蕙(字若兰)在甘肃天水为其夫、驻守襄阳的安南将军窦滔而写的一件诗作,以双五彩丝线织在一段锦上,横29字,竖29字,中空一字,共840字。此锦正读、回读、斜读、弯读、圈读、纵横反复,皆可成诗。原锦早已失传,作品则遗留至今。前人从中读出的诗,有几十首、几百首、几千首、乃至上万首。其内容不外描绘自然风光,讲说历史掌故,揭露丈夫侧室之奸妄,回忆昔日闺房之乐,表达自己的哀愁,规劝其夫,希望重新和好,其中有些质量平平,有些则相当优秀。窦滔解读此锦,大为感侮,乃送侧室回关中,礼迎苏若兰至襄阳,恩爱如初。
据李蔚先生介绍,从《璇玑图》开始,我国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回文”的创作流派,从南北朝到唐、元、明、清各代,绵延不绝。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学者、政治家,如度信、李世民、王勃、武则天、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朱熹、朱淑贞、管道升、王世贞、李汝珍、汤显祖、李渔等,均曾卷入其中。作品不仅有诗,而且有词、曲、赋、对联等。其中诗词,除常见的形式外,并有写成蟠桃、花樽、玉连环、屏风、蛛网、蜂房、葫芦等形状者,十分有趣。历代还创作了不少以苏若兰、窦滔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包括诗、词、绘画、小说、戏剧、诗话、民间传说等。我国第一部文学史——京师大学堂国文讲义,以及民国十九年的中等以上学校教材,均对回文有专章描述。
李氏此作是1600多年来对《璇玑图》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吸收了历代、大陆和台湾两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武功、扶风、天水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发现这幅诗图原来有两个系统——840字本与841字本,其中从未得到印刷流传的840字本更接近原作。作者对这两种版本均作了校改;以图示的形式,说明了诗图的解读方法;逐首讲解了能够体现诗图基本内容的140首诗;对此图产生的时间、地点作了考证;提出了《群诗》的概念;纠正了《辞源》等工具书和其他书籍中的诸多错误。
李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从《璇玑图》的研究中,他深感汉字之多义性以及汉文语法之灵活、多变。他认为:汉语的表达潜力,需要重新认识,很好地加以挖掘。
问起为什么要认真从事这一研究?李蔚说:我母亲与苏若兰同乡,并且也姓苏。因此,我对武功苏氏的历史特别有兴趣。武功苏氏,自汉代苏武后,两千年间,人才辈出,而以《璇玑图》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最大。我主要是出于对母亲的怀念而从事这一研究的。另外,我特别喜爱秦腔名家肖若兰的唱腔艺术,想请剧作家刘济平专门为肖若兰写一出有关苏若兰的戏。不料,研究尚未完成,刘、肖二君相继谢世,我深感遗憾和悲痛,但仍希望将来有知音者能将这一故事搬上舞台。
北京图书馆馆员、文史专家李希泌先生读此书后,欣然题赠:“李蔚同志解读璇玑图,诗得万余首,远远超过前人所得。喜赋七绝一首:璇玑图待千载垂,苏媛巧制见琼思。古来解读知多少,今诵斯编心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