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13日
社会瞭望
02

四季暖流

——韩城矿区扶贫帮困纪实

煤矿人多、事故多、挣钱少,已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加之近年来企业走向市场,使许多病保、伤残、内退、“农转非”和下岗职工的生活面临困苦,部分人成为特困户。据韩城矿务局去年的统计,全局24000多名职工中,月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的有178户777人,人均月收入70元以下的273户1201人,人均85元以下的1354户5787人。仅在当地政府领取“在职职工生活困难卡”的就有366人,至今,仍有1000多名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在劳务市场待业。

一枝一叶总关情。艰巨的扶贫解困工作,时刻牵动着韩城矿务局各级公仆的心。

冬季,雪里送炭

自1993年起,局经营集团就把“扶贫解困”工作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之一,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全局13名局级领导和百余名矿厂(处)级领导干部分别与80多户特困职工家庭挂了钩。局矿级领导干部率先参与“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他们在职工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其面前,亲自实践和恢复着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1995年春节前夕的一个寒风呼啸的上午,局党委书记王斗虎来到象山脚下,踏进特困职工张德明的家,面对着床上铺着的稻草和住了20年的“寒窑”、及右眼摘除、左眼近乎失明的老工人张德明,他的心情沉重黯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多次看望这位老工人。期间,张德明搬进了新家,病情得到及时治疗,两个孩子学费全免。去年,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公司和职工又为其捐款资助。

王斗虎又来到下峪口矿西梁山脚下,踏进8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撇下3个幼子的矿工家属李喜珍家的小窑洞。李喜珍靠拣破烂、种荒地艰难度日,有时连给孩子买书本的钱都没有。事后,王斗虎主动与李喜珍结为“穷亲戚”,每逢节假日,他都和全家人去李喜珍家探望,送去衣物、药品、营养品和孩子的学杂费钱。两年来,共为李家花去了数千元。

局长惠建基在住院期间仍然关注着矿区的扶贫工作,多次委托他人到他的挂钩户家中探望,送去温暖,解决困难。三年来,局党政工领导都多次到特困职工家中访贫问苦,出主意想办法,使其脱贫。每年的“双节”前夕,各级工会组织都及时为特困家庭送去米面油肉、衣物和救济款,也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春季:细雨无声

春秋时节,是扶贫的重点。各单位都把扶贫资金用在了困难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上。再难,也不能让一个贫困户和劳模的子女辍学。

桑树坪矿中学生卫海燕因患血源性骨髓炎,家境一贫如洗,本人面临失学。此事经新闻媒体披露后,引起矿务局党政工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营集团的领导带头捐款,全局职工、家属和学生踊跃响应,捐款达15000多元,使卫海燕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又重返课堂。桑树坪矿以此为契机,建立起“希望工程基金”,每年投入资金17万元,均用于困难职工的就学,三年来,共为500多名困难学生解决了学费问题。

下峪口矿4所学校对全矿84名贫困职工子女免收学费。曾荣获煤炭部劳模称号的矿工何军其因公殉职后,其家庭成为贫困户。矿上及时将何的妻子安排了临时工。去年,何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矿上又资助了1000元,且资助到他大学毕业。

孤儿赵丽娜姊弟三人自父母去世后,近10年来,一直受到局领导和建安公司的关怀,赵的姐姐被招到某国棉厂工作,赵丽娜被安排在商店工作,赵的弟弟正读中学。困难职工侯安虎的女儿去年高考夺得全市外语类第一名,桑树坪矿和运销科资助了2000元,一些职工也为其捐了款。李庆堂的女儿考上大学后,象山矿和矿工会及职工为其资助2000多元,陕西省教育工会也资助她2000元。

为了保证贫困家庭的正常生活,许多单位明确规定:特困职工尽可能地保留岗位,免其下岗,特困职工家属的临时工作不能辞退。下峪口矿工会干部刘春兰、冯林换利用外出开会之机,进行游说,感动了兄弟单位,其中陕西钢厂长期资助了该矿二名困难学生。

秋季:自立脱贫

扶贫的根本在于使其脱贫。四年来,韩城矿务局及下属各单位先后对2000余个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项目、技术、资金上给予援助,帮助他们开办商店、饭馆、补鞋、家电修理、压面、粮油店、运输、菜摊和瓜果摊及家庭养殖、加工等。目前,已有200户贫困职工走出贫困之谷,迈上富裕之途。

18年前的一次冒顶事故,使下峪口矿工人李平绪腰、背、腿等多处受伤,眼睛也受到伤害,当时儿子4岁、女儿刚1岁,他一躺就是数年。远在蓝田农村的老父老母也断了接济,一家人全靠矿上的救济艰难度日。妻子王春花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做起了卖凉皮生意。1993年,李平绪在矿工会的资助下,在龙门镇街面上开办了“便民餐馆”。如今,他们的生意蒸蒸日上,儿子已上班,女儿也上高中了。

1982年,桑树坪矿工人马永生在井下一次事故中受重创被截去了左腿。在困境的煎熬中,他咬着牙一点一点地啃会了家电维修技术,在矿上的资助下,开办了家电维修部。

每天天不亮,下峪口矿的数十名“矿嫂们”就搭伙结伴,肩背竹筐,手提杆秤,当起了瓜果蔬菜“二道贩子”,形成了一幅矿嫂闯市场的独特风景。退休工人安长有靠泡卖豆芽,供3个孩子上了大学。于天明和妻子养殖蛋鸭200余只,小日子红红火火。60多岁的高又福,其父母健在,儿女未成年,靠工会的资助开始养羊,从最初的3只羊发展到现在的30多只,成为养羊专业户。工伤职工程光友以前几乎每个星期都到矿上要救济,后来在工会的扶持下,先做水果生意,后跑起运输,由微型车换成了中巴客车,走上了小康之路。隋秀英自丈夫工亡后,在工会的资助下,开办了小卖部,不到10年时间,3个孩子都上了技校,又给儿子和小叔子娶了媳妇。如今,小卖部变成了综合商店。去年,她把工会当初资助给她的500元又还给了工会。

“矿嫂们”还经常到农村或山里当“麦客”、“椒客”和收秋帮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贫困面貌,走向自强自立的脱贫之路。

夏季:爱心如火

自1993年起,矿务局及下属14个县团级单位都建立了“扶贫基金”,其总额达到70多万元;并制定实施了《扶贫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并不富裕的煤矿工人,为了贫困的兄弟姐妹,纷纷解囊相助,几年来,职工群众的捐款就高达30多万元,占预计捐款额的266%,职工捐款最高的单位达到计划的6.6倍。

扶贫工作已由送温暖变成了送“恒温”,由“输血”变成了“造血”,由单纯的扶贫变为多方位扶贫、扶志、扶智、扶技。局机关的一些处室和各单位的科队率先挂钩扶贫;马沟渠矿8个科室承包了13个贫困户;桑树坪矿的44个科室分别与44个贫困户“结亲”,燎原矿10个科室与10个贫困家庭挂钩;下峪口矿、机电总厂、建安公司等单位也相继开展了挂钩扶贫活动。

四年来,局矿两级领导干部共访贫问苦400余次,送衣物500余件,个人捐款8000多元,办实事近200件。此外,各单位还相继组建了扶贫工程,燎原矿组建了“矸石山原煤回收扶贫工程”,马沟渠矿成立了“扶贫拣煤队”,桑树坪矿启动了“扶贫希望工程”,下峪口矿办起了“扶贫定点粮油店”,多经公司办起了“扶贫果园”,象山矿等单位开办了“扶贫商店”和饮食摊点等。扶贫解困工作正沿着“帮、扶、教、挂、送、访”的正确路子向前发展。 (冯晓陈增贤贺宝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