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28日
经济生活
02

欢欢喜喜过个年

——98春节新情调写真

辞旧迎新大抵是很有意思的。今年的新春佳节,人们在承接祥和热闹的传统年俗过程中,也托衍出几多新的景象与情调,欢欢喜喜过个年,从而使这一传统佳节过得更有意义。

阖家团圆不在家

从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五,是国人阖家团圆吃年饭、走亲访友过年的传统习惯。今年,随着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意识的变革,人们在不完全摒弃除夕之夜团圆守岁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将家宴搬进了酒家饭馆,把过年场所移向他乡异地,摆脱家门的单调与乏味,欢天喜地地去寻求一种全新的感受。

在外苦读六年后泛舟商海于京的妻妹今年携同男友回到故乡小城过年,家人倍感亲切。为答谢父辈及亲属们的厚爱,他们坚持要到市中心一家三星级饭店订餐,七百多元的花销令全家十多人吃得可口又可乐,阖家欢聚的气氛较家宴更为宜人。

北大街一家颇有名气的酒楼,忙忙碌碌的老板告诉笔者:“过年本来要照常放假,但腊月二十五就有人来订餐,一直订到正月初八没有空档,且几乎为私宴。我预感到今年上酒楼过年将成时尚。于是特别开设了不同档次的新春家宴,同时增设了一些配套的娱乐项目。”

面对这一时尚,笔者随意问了几位前来订餐的食客,一位工人说:“过年上酒楼主要是图新鲜。现在过年不图吃穿,就图个热闹的气氛。这里(指酒楼)娱乐条件比家里好,吃饱喝足玩得尽兴,今年价钱也较低,末了拍拍手拜拜,好不潇洒!”一位干部告诉笔者:“我们全家一年四季都在家里吃饭,总感到缺少点新花样,今年就索性上酒楼走一回,找点新感觉。”一位女士则认为:“每年春节,是‘疲劳综台症’的多发期,累得人疲惫不堪。上酒楼省去了许多麻烦,还讨个闲情逸致。”

中年教师罗某今年准备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说:“久居城市太烦躁,远离尘嚣回到乡下,找回点陶渊明式的田园风光感受。”赵某是一服装经营个体户,今年春节将携同妻子到西安和北京渡过,他说:“我长年奔波在外进货,老婆在家守摊经营,女儿上初中,谁都没有好好逛过。今年到西安、北京过完年,然后去武汉、上海,再南下重庆、南宁,乐足了,耍够了,顺便进点货,也算不忘本业,最后取道回家,至于花钱受累,那也值得!”

何必远程归故里

往年过年,无论天南地北、客居他乡的人总要不远千里回家省亲、阖家团圆,其中甘苦尽在不言中,而今年春节“远程归来”者却较往年大为减少。

据报载,今年春节期间,广州、深圳、珠海三地大约停留外地民工150多万,上海则留下民工60多万。据调查,民工不回老家过年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关部门规定节后一月内不允许企业再招收外地民工。即使获得第二次就业机会,也须凭当地劳动部门签发的“流动工人打工证”,故而一些民工耽心由此而失去工作;二是免受旅途塞车、颠波劳累之苦;三是可节省一笔开支。

青年李某在广东东莞打工好几年了,前不久回来,他告诉笔者:“我们全乡在东莞打工的大约有300来人,而今年回家过年的还不到100人。怕失去工作是一个方面,更主要是各项花销实在难以让人承受——无论我们在外打工有多苦多累,但回家总让人有些‘衣锦还乡’的感觉。起码得带些外地的特产回来,七姑八姨三舅子到处都得去拜年,加上回家来回车费,少说也得花上三四千元,这么多钱,相当于我们半年多打工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况且今年钱不好挣了。花钱多少且不说,若有一两家没走到(去拜年),或者礼品带少了,就可能得罪人,留下那娃忘恩负义的骂名。”看来李某对生活及人情世故感触颇深。他还告诉笔者,明后年春节不一定回家过,也要在外面轻松轻松。

在本地的一家皮鞋店里,笔者带着“为何不回家过年”的话题,与来自浙江温州的个体客商何某闲谈起来。何某说:“为什么非得瞎折腾回家过年呢?天南地北是我家,哪里天黑哪里歇。春节期间生意好得很,等我把钱赚足了再风风光光地回家,比啥都强。”何某的商品意识及金钱观念远远超出了过年本身,令人不得不赞叹温州人的绝顶聪明。在谈到对本地个体工商过年习俗的印象时,何某对笔者说:“在商言商,你们当地人多认为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为了啥嘛,所以春节期间总要歇几天……”

礼仪电信寄我心

随着住宅电话的普及,电话拜年成为现代生活中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之一。吴先生不无感触地说:“前几年家里没装电话,春节期间哪天不提上成堆礼品走上三两家?冒昧做客,人家只好仓促款待,彼此都很尴尬。有来无往非礼也,过后人家还得登门拜年回礼。如今利用电话道福问安,双方都很开心。”

自从1992年邮电部门开通礼仪电报业务以来,用户日益剧增。据某县邮电局电信科统计,春节前夕,经县局营业厅收转的各类礼仪电报就达1.3万份,为平时的2倍还多。节前,某市有1万多名民工收到团市委组织发送的“平安祝福礼仪电报”,可谓温暖一片,片片遂心愿。

归家未有期,家书抵万金。信函这一普遍的大众化载体仍是今年春节期间人们祝福问安的主要形式。全国上下春节前后邮件信函如洪峰般倾泻而来,忙坏了绿衣天使。在广州,信函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8万公斤(约230万封信),包裹业务也较日常增加三成以上,创历史最高纪录。

此外,还有电视点歌、电台点诗、报纸刊登抒情广告、代送鲜花等多种形式遥祝情思……所有这些,均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以及高品位的礼仪追求。 (陈兴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