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辽宁三地名趣谈
齐连声
海城八景
海城是个古老的县城,名胜古迹很多,县志中有八景之说。一是城中山色。城中厝石山,孤峰独耸,文昌阁在其巅,孔庙居其左,公园辟于右,亭台花木,岚霭氤氲,出城过杨柳河南岸,回望城中,直犹似一幅仙山楼阁图也;二是林内钟声。城东南绣岭,山中有古刹茅儿寺,林泉擅胜,风景清幽,寺外复岫重峦,苍松翠霭,遥望之不见兰若,但闻丛林内时出钟声,震荡空际;三是风亭待月。城内厝石山西南,峭壁陡绝,上建一亭,名歌风。当夕阳西下时,游人多集于此,待东山月上,相与吹箫唱和为乐;四是石塔停云。城东南五公里处有青龙山,为近邑诸山之冠,岭顶有石,类塔形,时见云雾缭绕其中,景色极美;五是奎楼晚眺。城东南隅有奎星楼,高居城头,地势爽垲,登其上,观东南山水,一览无余,傍晚之际,见苍岩翠霭,映带霞光,城郭楼台,夕照如画,无限好景,俱在此中;六是峭壁拦河。城东南5公里处有拦河山,峰不甚高,势极峭拔,适当杨柳河上游要冲,屹然独立,不啻中流砥柱,山上怪石嵯峨,疏松蔚秀,天造奇峰;七是莲溪画舫。城外东南隅花荷池北,每当莲花盛开,游人如织,有小舟,供游人游玩,红莲香里,画舫游行,倚酒听歌,恍如秦淮河畔;八是汤谷温泉。城北20公里处汤岗子温泉,其热如沸,可以疗疾,茅舍数间,供人沐浴。
八家子
早在300年前,八家子地区是一片荒地。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移民时,有汪、王、曹、于、梁、董、齐、陈等8户人家从山东移居此地,得名八家子。这8户人家共拓荒3000亩左右,后人称为占山户。不久,又有赵、兰、钟、戴4户也来此居住,称为买山户。经过2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移民不断迁人,至1909年,八家子有居民137户,其中旗人(满族)116户,汉民21户,隶属辽阳州十三乡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八家子东部的一片荒原上,又搭起8个茅棚草舍,住下八户穷苦人家,后来称为“东穷八家子”(今铁西医院附近)。随着鞍山矿业的开发,这里居民逐渐增多,大部分是为鞍山制铁所干活的中国劳工。民国八年(1919年)日本人开始在这里修住宅,据《辽阳县志》记载,1927年有294户,1630人(含柳西屯),属第六区。1928年,居民达七八百户,形成初具规模的市街,原住的8户中有7户陆续迁出,只剩姓王的1户。新中国成立前夕,八家子村东北有小东山、锅顶山、小团山(现址鞍钢厂区),从东山流经八卦沟的河沟,从村中穿过,河上架有木结构的“永善桥”一座,桥北有土庙,庙前有一株国槐,至今越百年还存活着(现在铁西区蒲铁制品厂三车间院内)。
1981年6月30日,八家子地区成立街道办事处,管辖东起九道街,西至西民生路,南依人民路,北止鞍钢西环市铁路。
鸡王屯
鸡王屯位于鞍山市东南11公里处,属于旧堡区唐家房镇管辖。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一路上大队人马军法森严,晓行夜宿,数千里真是连鸡都不敢啼鸣了,唐太宗问内侍,内侍回奏:“到处百禽不敢乱啼,怕惊动了御驾”。一天大队人马走到一个小村庄,此时季节正是杏花呈娇美,杨柳绿垂丝,忽然飞来了一只五色缤纷的大红冠子雄鸡,落在唐王的御辇上,仰首高啼了三声。唐太宗惊叹日:“真鸣王也”。此鸡又啼三声展翅飞去。于是唐王敕建鸡王寺在此,村名起为鸡王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