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19日

陕西工人报劳动者 穿越秦岭 轧管线上一颗星 这里劳模最吃香 “好铁嫂”徐茹琴 各级党政要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敢与须眉竞风流 倡导“精业” 图片新闻 神木不了情 广告

当前版:第A3版:劳动者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劳动者
03

轧管线上一颗星

——记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闫长安

文/郭永胜 李军峰

31年前,与闫长安一同招工进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轧管的有40多人。如今,有的已经“高升”了,有的调到了山外分厂,留在山里轧管的只剩下了他一个人。有一次,山里的土蜂蜇得他当时就昏了过去,可他仍没有产生调离这山沟沟的打算。因为轧管工作离不开他,他也舍不得离开心爱的轧管岗位,虽然这活儿是那么的脏和累。

多年来,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闫长安孜孜不倦地钻研技术,勤学苦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操作技能,通过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解决了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为工厂节约资金250多万元。

闫志安所在的分厂担负着有色金属管、棒材的生产任务,像秦山核电站用的锆—4管材,国家许多重点工程用的钛管、镍管等都是他们那里生产的。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生产进度,降低成本,他在工艺技术的革新上做起了文章。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配合下,对管材的轧制工艺进行革新,对轧制工具进行改进。按新工艺组织生产,既改写了原来在二辊冷轧机上难以轧出成品管材的历史,又解决了管材表面粘结、轧折、毛刺、尺寸超差等缺陷,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周期10天以上,每生产1吨管材可节电2000多度,降低加工费470多元,仅此一项近几年就为厂里节支170多万元。锥形芯头无法生产特种规格的管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闫长安经过多次试验,对芯头进行了改制,满足了生产需要。一用户带料加工一批几乎报废的钽管,该钽管不但材质较差,而且坯料壁厚太厚,工艺按正常情况无法生产。他采用改制的芯头,轧制出长达11米的薄壁钽管,为用户挽回经济损失57万元,感动得用户向他连声致谢。

闫长安在工作中不愧是个能工巧匠,一道道技术难题在他手中总是迎刃而解。镍管软,表面的修理一直是个难题,他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了刮刀刃角的角度,提高了修刮速度和质量,这种刮刀还可用于修理钽、铌管;孔型是两辊轧机的轧制工具,每个重达90公斤以上,不仅装卸难,而且极易发生人身事故。他制作出了既省时省力,又确保安全的孔型装卸架,工人们在装卸孔型时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担惊受怕了;二硫化钼作为轧管润滑剂,价格昂贵,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他与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出性能相当、价格低廉的新型润滑剂,使用这种润滑剂每吨节约成本1515元,该成果获得了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3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撒在了这个大山沟里,为企业奉献了一个老工人、老党员的赤诚和才智。好几年的年休假、疗养假都被他自动“作废”了,他患有较重的颈椎病、眩晕症,却从没有因病影响一天工作。最近,他在出席了陕西省首届“十大杰出能工巧匠”表彰会后,又像往常一样一头扎进热火朝天的生产中,为一批出口任务的完成又忙碌了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