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不了情
文/张伯龙
1991年7月,大柳塔煤矿分来一名西安矿院本科毕业生,名叫杨鹏。杨鹏今年30岁,他的故乡麻家塔,地处神府煤田腹地,八十年代初,随着神府煤田的发现,家乡日渐热闹起来。家境贫寒的杨鹏面对日新月异的神府,心里暗下决心:长大要为家乡服务,要为建设世界级的大煤田服务。
1987年高考,杨鹏没有报考“热门”学校,而选择了与家乡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西安矿业学院,后来果然被分配到大柳塔煤矿地测科工作。由于神府矿区地质构造特殊,矿井设计方案又几经修改,建矿初期仪器设备和文字资料缺乏,杨鹏和地测科的同志们苦没少受,汗没少流,几乎天天下井搞测量、取煤样,升井后还要化验、描图、统计,常常是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有许多人对杨鹏说:“硬铮铮的大学生,何必到井下来受这份儿苦?”杨鹏笑笑说:“年轻人,受点儿苦好。”
经过3年的井下实践,杨鹏深深感到,尽快研究矿山压力和顶板管理,对于神府矿区矿井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为了搞通这一问题,心高志远的杨鹏决定考研究生,再进矿院深造。矿领导看中他是个好苗苗,批准了他的申请。1994年,杨鹏考入西安矿院研究生班,受教于侯忠杰教授和王平五教授门下,专攻采矿工程。学习期间,杨鹏随侯教授和石教授数次到大柳塔煤矿,深入矿井进行研究,完成了1203工作面、20601工作面矿压观察和相似模拟实验,为矿井建设提供了翔实有力的依据。
3年的矿院生活过得很快,转眼就面临毕业了。人们议论说:“杨鹏既然飞出去了,也就不会再飞回来,有了研究的牌子,人们抢着要,肯定是省城的客,不是进科研单位,就是进政府部门。”然而大出人们所料,杨鹏满怀着对家乡对神府煤田的爱,回到了大柳塔。人们又议论:“杨鹏是神府精煤公司第一个采矿专业研究生,公司一定会给他安排一个好岗位。”不久,果然听人说公司领导要把他留在生产技术部,还传说公司要搞两个项目,一个是地质构造研究对采掘的影响,一个是神府矿区井下顶板分类,杨鹏被定为两个项目的负责人。然而又一次大出人们所料,杨鹏没有去公司机关,而是回大柳塔煤矿来了。公司生产技术部留他是事实,要他搞项目也不假,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他是从大柳塔煤矿走的,现在既然回来了,就回大柳塔煤矿。杨鹏和大柳塔煤矿有深厚的感情,那里是他默默工作了3年的地方,那里有许多昔日的同学、同事,那里是他寄托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地方。特别是去年秋天,杨鹏的父亲患了血癌,家庭底子薄,杨鹏陷入极度的经济困难之中,他到处借款,护理父亲上包头下西安治病,还要见缝插针地完成学业,没几个月,年轻轻的他就掉了许多头发。消息传到大柳塔煤矿,职工们都非常关心,几天内就捐款7300多元,给杨鹏解除了燃眉之急。虽然父亲后来还是走了,但大柳塔煤矿职工们的一片深情却让杨鹏感动至极。现在毕业了,他怎能抛开这么好的同事、同学,到别处工作呢?
杨鹏回矿后,人们又议论:“杨鹏是从矿机关地测科走的,现在回了矿,还得在矿机关给他考虑一个位置。”然而第三次大出人们所料,杨鹏向矿领导申请说:“我学的是采矿专业,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的底子还不足,我想去井下一线干。”一个研究生要到井下去当工人,这在文化比较落后的神府一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件事在神府矿区一时广为流传。矿上的主要领导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深谙人才成长之道,觉得杨鹏大学毕业到矿井实践,实践一段后又去深造,深造后再去井下实践,路子走得正,因此爽快地答应了杨鹏去井下工作的愿望。
现在,杨鹏已被分配到综采队担任技术员。他说:“建设神府煤田,就是建设我的家乡,我把今生献给神府,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