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20日

陕西工人报头版 阿勒泰风雪大营救 邓小平故居漫笔 图片新闻 这个干部是我提(诗配画) 部门利益恶性膨胀种种 图片新闻 广告

当前版:第A1版: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头版
01

邓小平故居漫笔

文/张云

所有来到邓小平旧居的人都会惊讶这里的古朴和典雅、平凡与伟大,所有的目光都会感受到这里的神奇和神圣。

距四川省广安县城北7公里的协兴镇牌坊村,有一座平凡、古朴的农家三合院,它就是邓小平同志旧居。

1904年8月22日,一代伟人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

这座普通的农家三合院,俗称“邓家老院子”。它粉墙黛瓦,木柱石础,青石铺地;周围民居散落,阡陌交错,幽篁环抱,风景宜人。

同四川东部所有的农居一样,邓小平旧居被一蓬蓬翠竹掩映着。在广安,凡有农宅的地方就有慈竹。竹有很多妙处,编筐织篓,盖房搭棚等等,不少人家倚竹为生,靠竹致富,所以,竹一向被农家人视为根和魂。旧居的慈竹约有几千之众。清秀挺拔,飘逸潇洒,竹影婆娑,动人的竹语象是在诉说这里的每一份神秘。1989年,邓小平同志的女儿萧榕(毛毛)回故乡见到老屋的竹时兴趣盎然。她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段这样的描写:“老屋的房后,长满了翠绿的竹。这竹真繁茂啊,种下几棵,立刻长成一片。细的恰如纤纤少女的玉指,粗的可比健康小伙的手臂,这竹边长边落,边落边长。你看地上已铺满掉下的黄叶,而竹枝上却依然绿羽苍翠。”毛毛的话,饱含对故乡竹的感情咏叹,也坦露出一片真挚的乡音乡情。

在邓小平旧居,除了竹,就是树了。近十余年来,出于对文物保护的缘故,旧居的三合院依旧,但根据卓琳同志“要在家乡多栽树,把环境绿化好”的吩咐,树却新种植了不少,有笔柏、银杏、丹桂、梧桐、水杉、黄桷树等。广安地县的党政官员、机关干部、工人、学生等每年植树节前后都要在小平旧居种上很多树和花草,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惯例。1997年10月8日,陕西长岭集团从三秦大地赶赴小平旧居,“绿色世纪行”从这里出征,12名绿色志愿队员种下了代表12亿中华儿女心愿的12棵银杏树,以表达人民对邓小平的缅怀之情。

在邓小平旧居三合院的庭院前,挺立着一雄一雌两株铁树。这两株铁树是为迎接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1980年首访小平旧居特地从广安县委机关所在地、曾经是杨森公馆的涵虚山庄内移栽的。铁树属热带植物,在广安本就极少,军阀杨森喜爱花草,特从广东船运四棵树到家乡栽植,广安从此才有了铁树。1978年,当邓小平同志历经磨难第三次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时,广安涵虚山庄内的铁树突然绽放花蕾,雄花状似宝塔,雌花如金丝盘旋。在民间,一直有“千年铁树难开花”的说法,说明铁树开花不易。广安铁树开花,适逢小平复出,本属于自然现象的铁树开花顿时被赋予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人们把它与小平复出结合起来加以渲染,一时广安父老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观者如云。当地还把铁树开花拍成照片送给北京的小平同志及其家人。铁树移栽至旧居后,却也连年开花不断,至今已逾十余载。

协兴镇距邓小平旧居约1公里。协兴镇古名“望溪乡”,因原设有“旧市”、“新市”,后新旧合一,取“同兴协力,发达兴旺”之意改名“协兴场”。历史上的协兴场,方圆数里无旱涝之灾,号称沃野厥土,宜种植百谷及多种水果。协兴是进入广安县城的最后一道门户,川鄂公路从中穿越,渠江水流经其境。协兴场集市繁茂、商贾云集。目前又是四川省100个小集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其基础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日益增多,但至今还保存着一条十分古朴的街道,人称“协兴老街”。老街青石铺面,两边木楼依偎,是协兴场最为繁华热闹之处。这里,仍然保留着邓小平在此就读过的北山小学校址,古老的街道上,曾深深地印下了小平童年的足迹,留下了小平朗朗的读书声。站在邓小平旧居的庭院中,可遥见对面的春堡山(也称春波山)。据《广安州志》记载,春堡山“州十里,浓水绕其前,鹤栖镇其后,一峰耸峙,高入云霄,数十里外皆能望之,雄秀奇特,为境内群山冠,每冬春霏雪绝顶晶莹”,历史上将其誉为广安十六景之一曰“春山积雪”。春堡山常年林木葱郁,花香四季,自然成为童年邓小平玩耍的好去处。童年的邓小平,天真无邪,生性活泼,他常常邀约儿时的伙伴们雪天在此垒雪人,晴时在此捉迷藏、捕山雀。

在邓小平旧居与春堡山之间,流淌着一条玲珑的小河浓溪河。浓溪河是渠江的支流,十转八弯,清澈透明,河中鱼虾跳跃,河上舟橹摇荡,它自东向南,流入渠江。浓溪河一带,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童年的邓小平,最喜爱在浓溪河里游泳嬉戏,或抓上几条鲫鱼,或提上一篓螃蟹欢欢喜喜回家去。在浓溪河的下游,有一座清代古桥万春桥横跨河上。万春桥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全长68.3米,是一座造型精美的单孔石拱桥。万春桥瀑布飞溅,桥下清流潺潺,鸭歌鹅吟,春色无限,构成当地一大奇观。万春桥以下有一坡叫谏议坡。谏议坡原名车婆岩,因广安北宋进士、曾任左正言的张庭坚曾在此居住过,后改为谏议坡。谏议坡青石铺路,路曲坡陡,坡上古时建有凉亭,它是旧时牌坊村至广安县城的唯一通道。邓小平童年少年时从家到县城读县立小学、县立中学时每天都得经过这里,并常在坡顶凉亭内纳凉或小憩,或驻足沉思。直到1918年下年,小平同志从家乡出发,最后一次走过谏议坡的石板路,开始了他的辉煌的革命生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