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3月06日
新闻广角
03

英国人的环保意识

文图/桂唯诚

最近,到英国访问游览了3周,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英格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都市环境。

刚走出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汽车就驶入了高速公路,宽阔平坦的黑色路面上车如流水,有序地靠左鱼贯而行。听不见刺耳的鸣笛噪音,只有车轮与路面摩擦的“嗤嗤”声清晰可闻。沿路虽没有强制洗车之类的设施,但驰过的各色车辆都十分整洁,就连大货车都一律是货柜式的,外面蒙着色彩鲜艳的尼龙布,印着醒目的广告,看不到那种蓬头垢面或赤裸裸五花大绑的车貌。公路两旁的自然景色更令人赏心悦目:绿草如茵,覆盖着微微起伏的原野;参天的大树随处可见,有的蓊蓊郁郁一片,有的三五株矗立其间;偶见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却不见牧人;在蓝天绿野之间,欧洲风格的民居时而映入眼帘,构成一幅幅色彩亮丽的田园风景画。原以为欧洲风景画是画家妙笔生花而成,哪知这种欧陆风情的画面处处皆是,给看惯黄土地的我们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住在沃弗汉普顿市,这是一个只有24.5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居民区以独家独院的别墅为主,很少有摩天高楼。这些民居不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每家门前的小院只以灌木绿篱为墙,一块块草坪上开放着五彩缤纷的鲜花,有的大门两边还悬挂着艳丽的花篮。这似乎已成为当地的民俗,家家各显神通,户户争奇斗妍,马路两边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国有句古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路人只能从高墙深院外窥得偶然泄露的一缕春光,因为院内的花团锦簇,那是关起门来只供本家独赏的,岂容他人饱眼福。当然这是封建时代的情形,但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也能少筑几道高墙,不要把和谐的风景隔得支离破碎了。

活弗汉普顿市的街道不宽,市区沿街一根根装饰古朴的铁柱上悬挂着半球状的花盆,盛开的鲜花点缀着街景,沿街建筑的阳台上处处可见绿叶红花。我们起初诧异为何空中的鲜花会常开不败,有一次看到园林工人开着小车手持管状喷水器正给悬在半空的花盆浇水,天天如此。后来我们到伯明翰和伦敦,也到处可以见到这种独特的街景。

英国过去曾饱尝过环境污染之苦。我们参观过离这座城市不远的一个“黑乡博物馆”,之所以这里曾被称为“黑乡”,原来在2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这个位于英格兰中心的重工业区是以煤矿和炼铁为主,烟囱里日夜不停地冒出黑烟,笼罩着整个地区。如今这里已恢复了蓝天绿野的自然生态环境。就连狄更斯笔下的雾都伦敦,如今大气质量也已得到明显改善,天空湛蓝清澈,再不是雾霭缭绕了。驻足伦敦塔桥,只见宽阔的泰晤士河川流不息,看不到有漂浮在河面随流而下的垃圾,河水也不浑浊。

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难题之一。“吃一堑,长一智”的英国人,正在日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好这个世纪性的难题,首先应该从培养下一代的环境意识抓起,这就是这此英国之行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