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展览馆经济现象透视
张怀旭
展览馆的兴起,成为现代都市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资料,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国新近落成的大型展览馆有300余处,尤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成都为最。
兴建展览馆、改建展览馆对提高城市知名度与城市质量,推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扩大企业之间的市场联系等,都有促进作用。然而,展览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过于泛滥也必然使其衰落。
目前,国内不少新建展馆开头以低价位甚至不惜免费提供展位办展,但一个接一个办下来,由于硬件软件等原因,造成厂商家不满意,组委会不满意,消费者不满意。还有一种是装修太高档,要价昂贵,使人望价生畏从而失去顾客。
行内人士认为,建设展馆要考虑这个城市的外部环境、经济状况、知名度乃至气候交通等条件,决不能随心所欲。现在展览馆商场化似乎也很“热”。不少地方的展览馆负责部门宣称:我们就是要与商场夺天下,而且比商场包容量更大。但内行人认为,展馆的一切功能应围绕一个“展”字,它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展会、商务洽谈会来宣传企业与产品,它更多吸收的是商人;而商场则以“卖”字为主,吸引的是买主。前者是商务活动,后者是营销行为。
国际展览公司一般分工明确。德国5个城市的展览公司均有分工,很少交叉。如汉诺威偏重工业、电脑和高科技,法兰克福侧重消费品和汽车,慕尼黑则在建筑、建筑机械上很有知名度。如果有交叉,也一定联合另外最具优势的公司共同举办,确保给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最好的质量和服务。
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计划在浦东分四期建设一个中国最大的展览场地,先期投入7500万马克,建一个8万平方米的展馆。
与国际大展览公司相比,国内的展览公司分工不细,大一统现象较普遍,投入也较少,因而知名度不高。面对这种情况,国内专家认为:第一,国内展览公司要联合、兼并。第二,国内展览公司要加强分工,多打特色牌。第三,展览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展览业有序竞争、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