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07日
公众视角
03

成“龙”与成“虫”

袁方

在中国做父母,大抵是最伟大的事情。这“伟大”,就体现在我们中国的父母爱孩子爱到了一种“无我”的地步:只要孩子满意,就是给孩子当牛做马、把子女的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全包下来也无怨无悔。尤其是眼下,独生子女家庭一年多似一年,加上社会对智育(实际就是分数)的要求到了一种不恰当的地步,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一年甚似一年,愈发显出我们父母的“伟大”来了。

行为的背后往往都掩藏着动机。中国的父母,之所以能如此“无我”地“爱”着孩子,是因为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其实,望子成龙,抑或望女成凤,原本都没有什么错处。只是,我们的大多数父母,对“龙”和“凤”的理解似乎有些偏差;对于如何才能培养出“龙”与“凤”来,显得十分的茫然与盲从,只知道一味地溺爱子女,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想育出“龙”与“凤”,养出的却是“虫”。

杭州的一位母亲,为照顾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的儿子,毅然离职下岗。可是,她那个还未成龙的儿子却以“龙”的口气对母亲吩咐说:“明年我若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你要和我一起去,做我的保姆。”更有甚者,这条“准龙”进一步向母亲摊牌道: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没有请过家教,所以父母必须每月补给他五六百元的“家教费”,这就是我们的“准龙”!如果他真地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成了“龙”,不知道还会对给自己生命的父母提些什么样的要求。

浙江绍兴有个叫小丽的姑娘,在去年的高考中以较高的分数被云南的一所大学录取。在一般人看来,小丽姑娘可以说成了“凤”。于是,满怀欣喜的父亲千里迢迢地送女儿到了学校,并帮助她办理了入学手续。可就在父亲返乡一周后,这只“凤”却给学校留了一张要求退学的便条,翩然飞回了家乡。何故?因为这只身处异地的“凤”在大学不懂如何跟人交流,倍感孤独;她只能吃母亲烧的家乡菜,学校的饭菜她难以下咽;她只习惯家乡的水土,在异地周身不适,更不要说参加那吃苦受累的新生军训了。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育出的“凤”!

中国的父母,大多有一种补偿心理,即认为自己已经吃过苦、受过罪,就绝不能让子女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加上现在“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孩子是否成材(具体地说就是考上大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只要子女的学习好,其他如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生活能力等等都无足挂齿,这也使得学校的正面教育常常付诸东流。于是,我们就养出了一批毫无道德感责任感、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虫”来。可怕的是,这项养“虫”工程还在由我们父母继续施工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爱自己的子女,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情。我想,人所以为人,原因之一就是人能够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真正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才,而这,是一味的溺爱绝对不能做到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