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07日
公众视角
03

商州秋千

侯怀璧

清明时节荡秋千,和清明踏青、放风筝一样,是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极广的一项游戏形式。《古今艺术图》有载:“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乃以采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

商州农村的秋千,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易制易缚。或竖木架梁缚绳即成,或利用大树绑绳亦可,甚或在自家门楣、楼衬之上系一绳索,供女眷、幼儿荡戏。每当清明时节,村落旁、桃杏林、柳荫下,偏布秋千,簇拥着玩秋千的人群,构成一幅春色浓艳的清明秋千图。

荡秋千,形式多样,玄妙多姿,情趣横生。会蹬秋者竞相献技,不会者围观助兴。最常见者为单人蹬秋千。技艺谙练者,不消三脚两腿,便腾空而起,轻盈潇洒,男如雄鹰展翅,搏击长空;女似莺穿柳浪,燕剪东风,真可与杂技表演中的空中飞人相媲美,令观者赞叹不绝。“蹬双合”,一般是男与男蹬、女与女蹬。但也有少数“排风”女子,一扫娇羞之态,敢与须眉脸挨脸、脚并脚同蹬。这种蹬法讲究配合,劲往一块使,拧成一股绳,方可蹬好。否则,只见人出力,不见秋千起。有趣的是“蹬尿罐”者,就是不会蹬秋千的妇女坐于秋千之上,让青年男子去蹬。这种蹬法,看去似觉不雅,也会授人以戏谑之把柄。但多系叔嫂、恋人之间,趁机逗笑嬉戏,不怕别人说长道短,以取异性同乐之欢。难度较大者,要算“睡姿蹬秋”。蹬秋者仰卧在秋千坐板上,双手抓住秋千这一边的绳子,双脚踩住秋千另一边的绳子,身子象蚕蛹一般,一屈一伸地蛹动,臀部有节奏地左右摇摆,使秋千徐徐升起。这种荡秋法,技艺性强、会者甚少,非把式所不能为,故会吸引众多看客。

不会蹬秋千者,借“撇秋”的办法,亦可享受荡秋千之乐趣。即不会蹬秋者坐在秋千上,让两个壮汉各执棍杖在两旁用力拨动秋千绳索,使之迅速飞起。如此,胆小体弱者,会被棍杖震动得头晕目眩、手臂麻木,呼爹唤娘,求饶要下来。更有恶作剧的,把有些爱戏耍而不敢上秋千的年轻妇女,被半推半就地揪上秋千,用麻绳系腰,权作“安全带”,然而用力撇动,使之两股颤颤,瑟缩如鼠状,惹得周围人哄然大笑。但也有胆大者,想多玩一会儿,佯装害怕。撇秋的人便会用尽吃奶的劲去撇,累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方才住手。这时,才发现人家面无惧色、神情自若,方大呼“上当受骗!”。

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文体活动的普及,农村荡秋千之风日渐减弱,逐步向城镇转移。比如,今天校园里的高架秋千、轮秋(又称浪秋)城市游乐园的旋转车,杂技团的空中飞人、体育比赛中的吊环,以及儿童玩耍的“吊吊床”等等。应当说,这些都是秋千的继承、发展和演化。只是觉得它比之传统秋千少了几分古朴和情趣罢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