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09日
憩心亭
03

长岛印象

文/张昕

长岛,长岛,这就是你吗?

远远地,远远地,你象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宛若一道屏障,把渤海掩在身后。艳阳当空,秋高气爽,海浪在轻轻地摇,海风在徐徐地吹,你是那样的端庄,那样的秀丽,那样的迷人……

这是秋天里的一个朗日,我在船上第一眼看见长岛时产生了上述印象。其实,人的生命历程中有许多说不清的感受,往往是一个与你不相干的东西,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或时光里打动了你,令你久久不能忘怀。关于长岛,远在秦巴山地的我知道的并不多,却深深植根于我的记忆里,且常常撞击着我。富于幻想的我每每驰骋于理想主义天国时,长岛宛若海市蜃楼般远远地在那里召唤……长长的日子里,我对从未有缘谋面的长岛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1983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成立的时侯,我还在大学里读生物系二年级,教我们动物学的王副教授是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会员,专攻鸟类学研究。鸟类环志作为研究候鸟迁徙规律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推行后,王副教授即以极大的热情给予关注。所谓潜移默化或耳濡目染吧,受王副教授的熏陶,我们这些青年学子们也对鸟类环志产生了兴趣。彼时全国最著名的两个鸟类环志观察站令我们深深地憧憬,一个是青海湖鸟岛,一个是山东长岛。

几年后,我应聘为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义务观察员。从此,我的业余生活中又多了一样东西,它教我常常忆起纯真而快乐的大学时光,于是忙完本职工作之余,我几乎醉心于鸟类环志的观察。然而就象我在数十篇介绍鸟类环志知识的文章中写道的那样,数以万计的环志鸟对全世界的鸟类来说,犹如沧海一粟,因此发现环志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多少年来,身在陕南的我尽管时时关注着环志鸟,却总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便常常地想,若是在那候鸟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长岛,便又是另一样风景了。

从蓬莱阁乘船航行约40分钟,就脚踏实地地踩在这个曾经向往的土地上了。想象与现实常常在不经意间产生错觉。与先前从资料上得知的迥然不同,长岛已不再是一个小渔村了,眼前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海岛城市,从海港两边伸出去满是颇具北方特色的高大建筑群,显示着长岛的崛起和富有。即使脑子里飞速地运转,努力追寻印象中的小渔村、打渔人和捕鸟人的生活轨迹。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仿佛从前那感觉是海市蜃楼似的。

刚踏上长岛,一个腰挂“大哥大”的小伙子热情地招呼我们乘他的车,他说长岛现在已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区了,开发了许多景点,来了长岛不去看看很后悔的。我问能去鸟类环志观察站吗?他说去不了,但可以到林海公园和峰火公园看候鸟,只是路较远。同行二人说时间紧,就近去几个地方吧。于是,这个姓王的司机带我们去了九丈崖、月牙湾、望夫崖等景点,这些景点大多都在海湾里,远处的海浪此起彼伏,到了近处便温柔了许多,海水蓝莹莹地一下一下冲击着脚背,是那么惬意,那么清爽。天空中海鸥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时有红隼急急地驶过,便想它会不会愣头愣脑地闯进一张早已等候的网里呢?把这个顾虑说给司机,小王说长岛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先前以打渔捕鸟为主的生活已成为历史了,如今长岛人以远洋捕捞、近海养殖、发展旅游业为主,长岛县共32个岛礁约4万人,人均存款居全国之首,长岛人一直为此而骄傲呢。说罢就带我们去了海边一个鲜贝加工点,一篓一篓的贝类从海水里捞出来,哗啦啦地倒在地上,十四五个围着头巾的渔家女带着手套在剜贝壳里的精华。小王说剜鲜贝的全是来自内地的打工妹,虽然辛苦,收入还是不错的,我们问鲜贝主要销往何处,小王说“日本”。

三小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象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一样,人永远无法实现完美,也永远无法满足一切愿望。离开长岛的时侯,留恋从心底升起。短短的长岛之旅,虽未达到想我所想,却毕竟圆了我的一个向往。日后与大学同窗们说起长岛时,无论当年的憧憬是否依旧,但我会给他们讲长岛的故事。

呵,长岛,再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