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人间正道
——三原县面粉厂“拍卖”风云纪实
本报记者 郝振宇
1998年5月6日上午,在最后期限12时到来之前,三原县面粉厂近百名职工将多方筹集的650万元交给了县企业改制办公室。自此,职工集资加上县上拨付给职工买断工龄的150万元,三原县面粉厂职工以800万元买下了除流动资金以外的企业全部家当,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
消息传出,职工们长长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为保住企业付出了太多心血。
消息传出,县上领导们心中也放下了一块石头。因为这家企业改制的成败曾关系着全县整体工作的推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与雪雨交加、寒流频袭的自然界相比,今年春天的政治气候则是热浪滚滚,变动不已。去秋党的15大以及今春省上出台的加快中小企业改革的两个《决定》,无疑对全省加快改革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地处关中腹地的三原县各项工作历来不甘人后。新年伊始,他们多次会议研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县级企业改革的文件。其最大的举措是一次性拿出34户企业委托省拍卖中心公开拍卖,从而加快落实省上两个《决定》的步伐。
在拍卖的34个企业中,不乏亏损多年的烂摊子、老包袱,但也有像县水泥厂、面粉厂这样的“金蛋蛋”。特别是县面粉厂一直是县上的盈利大户,建厂四十年累计已向国家上交利税数千万元,而且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此,县上领导也不是不“心疼”,然而从“三个有利于”着眼,让企业真正转变机制,进一步搞活,还得忍痛割爱,让“靓女先嫁”了。
于是,3月3日《三原报》上一纸公告,向社会公布了三原县首批企业拍卖名单。三原面粉厂等“靓女”赫然名列其中。
一石击起千层浪。就在县报刊出当日,询问、关切的人员便接连不断,来自咸阳、西安等地的买主也频频登门。
但是,对于这则公告反响最强烈的还是那些即将被推上拍卖场的企业的领导和职工。
三原县面粉厂全厂上下获悉企业将被拍卖的第一反应是惊谔。因为在许多人观念里被拍卖的只能是那些亏损乃至破产的企业。惊谔之后是为生存而死搏,于是一场“保卫战”悄然在全厂上下展开。据《三原报》报道:“该厂家在农村的职工倾其积蓄,变卖掉牛、猪、鸡及全部余粮;家在县城的为筹集资金高息借贷,决心在拍卖会上与竞争对手一争高低。截至3月27日,全厂足额交款职工已达116名。”
拍卖会:一波三折爆冷门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4月3日,三原县历史上首场中小型企业拍卖会在县政府招待所进行。
省拍卖中心拍卖师来了;
各地的卖主们如约来了;
闻风而至的新闻记者也从省城赶来观战。
所拍的企业中,6户小企业迅速成交,拍卖平稳。
然而在拍至县面粉厂时却爆出了大冷门。
参加竞买者有5户,志在必得者有两家,一家是西安某房地产公司,一家是面粉厂职工自身。
面粉厂拍卖的底价是960万,县上只所以定为960万元,是在对面粉厂财产评估基础上定下的。原估计面粉厂固定资产加上流动资金也就是1360万元左右,估计最多可拍到1500万元。
然而,志在必得的双方较上了劲,价格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将价格抬高到3000万元以上。双方都已丧失了理智。
价格经过138次争夺,西安某房地产公司代表黄某打出了3160万元的牌子,面粉厂喊出了3150万元的天价后只得甘拜下风。
拍卖师一声槌响,宣布三原面粉厂为某户地产公司所有。结束了这场省内罕见的争夺战,也将大大的问号留给了人们。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