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吃
文/姜锋青
一
“食色性也”,吃是人生的第一需求。
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堪称博大精深,无与伦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口腔化”的倾向,几乎有口必吃。这种现象在汉语文字中俯拾即是:啃、嚼、咬、吮、叮、咂、品、叼、噬、咽、喝、喂、吸、口至、吞……真是每口一个招式,连吃饱喝足后反映的打嗝打噎,都离不开口字。除华夏民族,谁能创造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吃文字?为了吃出水平,吃出学问,于是吃的制作又有深奥无穷的技巧:炒、爆、煎、焖、烧、汆、烩、炖、煨、炸、煮、囱、酥、烤、蒸、烹……从腊八粥到“八大菜系”,从汉满全席到中西合壁,中国人对吃的创造和研究,辉煌灿烂得可写出一部文明史。
二
中国人于吃赋予许多理想,于是吃的内涵远远超越充饥饱腹的实际内容。吃字在中国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下棋——吃你的马,打仗——吃掉敌人一个师,情场失意——吃醋,被人占了便宜——吃亏,感觉意外——吃惊,坐牢——吃罪,斗殴——吃我一刀,学文件——吃透精神,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社交能力强——吃得开,热点岗位——吃香,不肯就范于人——不吃那一套,办事砸了锅——吃不完兜着走……连刑罚自古来也与吃息息相关:炮烙、剁手、砍头、下油锅。更有文人墨客把吃写进诗词歌赋,周紫芝《洞仙歌》词:“纵留得梨花做寒衣,怎吃他朝来这般风雨”……
三
“中国人最会吃!”这是对我们的赞颂。吃得派,吃得帅,吃出水平,吃出风度,吃出了灿烂的文化。山猫和水蛇烧出“龙蟠虎踞”,脚鱼和锦鸡烩出“霸王别姬”,红枣和猪蹄做出“梅开二度”,冬笋和薄荷炸出“天女散花”,让五洲瞠目,令欧美惊呼。
“中国人最会吃!”这是对我们的讽刺。“吃喝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酒肉穿肠过,政策心中留”,于是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气壮如牛。君不见,当代酒歌遍口传:“酒场是战场,把胃献给党”,“五星啤酒腾细浪,乌龟螃蟹走鱼丸”,报载:江西某乡干部陪酒十一小时倒在桌子下仍手持杯盏不放……
四
有人说:“对吃唱什么样的赞歌都可以。”不,吃有高尚的吃,卑鄙的吃;清廉的吃,腐败的吃;文明的吃,野蛮的吃;干净的吃,卑污的吃;新生的吃,死亡的吃……
秦皇寻找灵芝是吃,越王卧薪尝胆是吃;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吃,高力士山珍海味暴殄天物是吃;红军煮皮带草根是吃,阎锡山猎熊求掌是吃;焦裕禄白水咽馍是吃,王宝森七千元一席是吃;孔繁森蹲在街头摊点旁边吃面条是吃,灾区某长用救灾款打“牙祭”是吃……
吃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