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6月17日
经济与法
03

饮料何日能喝得放心

“挡不住的感觉”、“晶晶亮、透心凉”、“甜甜的、酸酸的”、“你今天喝没有?”……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无不昭示着饮料市场年复一年的多姿多彩。然而,当我们揭开这热闲的面纱,看到饮料业的生产现状和质检情况时,就不得不引出一个“清凉世界”的热门话题——

如果谈到中国近十年来饮料业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喝的变迁。从凉开水、大碗茶、玻璃瓶饮料、罐装饮料到固体饮料和矿泉水,近十年来,中国人的嘴里在不停变换着各种颜色、各种味道和各种包装的饮料,一步一步地跨越一个又一个关于喝的台阶,将饮料业搞得沸沸扬扬。

想想12亿中国人,有12亿张嘴,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即使一个中国人每年平均消费10元钱的饮料,一年就要消费120个亿。于是,国内外的许多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将眼睛盯到饮料业上。

饮料生产的失控,势必导致饮料市场鱼龙混杂。一些劣质饮料无法在市场取胜时,不惜以低价来迎合收入并不宽裕的消费者,严重威胁着那些品质俱佳的饮料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各种假冒饮料也大量蜂拥而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这些厂家的生产和发展。

在某地进行的一次饮料卫生检查中,检查部门发现某南方企业生产的饮料沉淀严重,大肠杆菌超标,即在当地报纸上公布这一消息,致使该饮料在当地市场销售一落千丈。生产厂家火速从南方赶到发事地点,经过严格检查发现那些变质饮料均系仿冒产品,弄得食品检查部门啼笑皆非,最后顺藤摸瓜,发现“黑手”就在本地。

两个水龙头,一个灌水,一个灌汁,再用简易压盖机将盖子压上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在相当多的饮料企业沿袭使用,一些饮料企业既无水处理设施,也无消毒灭菌设备,更无防蝇、防尘、防鼠设备。

如今国内饮料市场“傍”名之风甚行,借助于别人的名牌、知名度,附庸风雅,占领市场。有的企业公然侵权,随意冒用、伪造名牌商标、名牌产品。还有一些高明者合法地“借”用,通过付出适当的商标许可使用费,在农村使用外地产品的牌子,生产劣质饮料,获取巨额的利润。

经销单位的唯利是图,更加剧了市场的混乱,过期饮料、变质饮料、劣质饮料直接坑害着消费者。南京市对市场销售的157种饮料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饮料占三分之二,不少名牌企业的产品也失去了往日的可信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饮料已完全成了“全天候”的商品,净化饮料市场,推动我国饮料业的健康发展,确保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已迫在眉睫。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调整产品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饮料业。必须走集约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道路,注重民族饮料的发展和开发,把目标盯在国内外大市场,摒弃狭隘的地方经济观点,着力打出中国名牌,积极与世界名牌饮料企业合资,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整个饮料行业上水平、上规模、大发展。

第二,要健全法制,强化对饮料市场的法制管理。要科学界定各类饮品的内涵,分门别类地界定它的成本标准,切实加强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使其纳入法制的轨道,要严格规定饮料的生产条件,把好资质审查关。要加强广告管理,坚决杜绝虚假广告的误导宣传。

第三,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康的商业文化。引导企业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追求自身的利益,坚决反对通过欺诈、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来获取不正当利润。

第四,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质检、卫生等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要联合行动,强化综合治理,为建立公平、活而有序的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饮料市场与其它各类商品市场一样,对于生产企业,谁先树立起名牌产品的信誉,谁就会拥有更多的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

(江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