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几多辛苦几多甜
——西北机器厂职工消费合作社便民服务记事
“西机厂消费合作社的货便宜!”蔡家坡地区职工中不断地传递着这句话,于是合作社里便经常看到三五成群来购物的人。记者发现虎丘牌牙刷外边零售价1.5元一支,这里是0.8元;白砂糖外边是2.5元一斤,这里1.9元;卫生纸外边一元一卷,这里是0.7元;舒肤佳香皂外边一块4.5元,这是3.6元……消费合作社不但满足了本厂职工,还吸引了20多里外的其他一些军工企业。
西北机器厂职工消费合作社成立于1996年,当时厂效益不好,职工平均工资只有300多元,而当地的物价水平高于西安、宝鸡,职工意见强烈。为此当地七八家大厂的工会主席曾集体到县上、市里反映情况,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厂工会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办职工消费合作社,这一提议在职代会上受到代表们的一致赞同。
合作社采取会员制,职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每人30元入社费,凭证购物,年底分红。开始只有339户职工入社,由于合作社商品价格比当地批发价还低,一月后,职工踊跃补办手续,入社职工达到900户,到年底就达到1800户。
随着社员人数的迅猛增加,合作社经常出现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经营场地小、品种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97年元月,他们把原有营业室加库房不足30m2扩建到88m2,经营品种由80多种增加到600多种。最近他们自筹资金,一个120m2的营业房正在建设,从而将使消费合作社营业面积到达238m2。届时合作社除供应粮油、百货外,将增加酱菜、副食、蔬菜等品种,职工生活必需品不出厂门就可买到,大大方便了职工。
商业经营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资金周转快,既使薄利依然有利可图。于是在去年初,他们便取销了凭证供应,除入社社员粮油每月凭票享受优惠价外,所有商品一律敞开供应,并向社会开放。外边人在此购买粮油,尽管每袋面加2元,每斤油加一毛,仍然比市场上厂家直销价便宜。因此吸引了大批人来此购物,柜台前从早到晚挤满了购物者,生意十分红火。
为了让职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就必须把进货价降下来,并在降低消耗、费用上下功夫。为了买个最低价,又防止假冒伪劣商品混入,他们远走西安,直接从陕西总经销商那儿进货,这里全国名优产品琳琅满目,且价格比直接从厂家进货还便宜,这为大大降低商品价格奠定了基础。另外,他还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开支,降低进货成本,别人能捎的货就捎,有顺车便搭,自己能拉的不雇人,当天能返回的不留宿外边。这样一分一厘地抠,费用降下来了,可苦了主管合作社的闫华磊。为防止商品积压,每次进货都是100多个品种,因此他每三四天就得往西安进货。凌晨四五点出发,一下车就找商家、谈价钱、验货、运货、装车都是他一人,常忙得一天滴水未进,饭也顾不得吃,每次都是深夜回到家才吃第二顿饭。
货每次回来都在晚上,不论有多晚,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卸车任务,工会不分主席干事、男女,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搬运,一干就是一个小时。没有补贴,没有奖金,可大家从没有怨言。
短短两年间,消费合作社已发展壮大。月营业额从最初的1.6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多万元,今年春节期间达到40多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56.3万元,流动资金由建社初期的15万元发展到30万元,使入社职工直接受益46万多元,平均每月每户收益10多元,相当于职工长了一级工资。消费合作社在平抑市场物价、扶困济贫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及在维护职工权益上的大胆尝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誉。最近他们被省总工会评为全省职工消费合作社先进集体。
本报记者 宫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