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踏平坎坷路一条
——记中国银行延安支行
1998年,延安地区一些商业银行存款普遍滑坡,据业内人士讲,这也是十多年来的首次。而中国银行延安支行却增势良好,据统计:到5月末,各项人民币储蓄存款新增4003万元,已完成省行下达全年任务的87%,不但名列省中行系统前茅,也让延安的同行刮目相看。
在采访中,行里的职工一谈到取得的成绩,谈论最多的人就是他们的行长顾云。
1996年10月,顾云被交流到中行延安支行任副行长。随后,又被任命为行长。他面对的是这样的一种局面:该行1988年成立,到1996年9月,人民币存款余额仅为1.36亿元,贷款余额9442万元,而低质量贷款却高达67.16%,亏损1590万元。怎么办?顾云和他的同事们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努力拼搏,到1998年5月末,就新增存款1.15亿元,相当于7年的总和。尤其是企业存款相当于前8年总和的2.3倍。存款成本由1996年的9.84%降至6.51%,人民币低质量贷款降至39%。人还是原来的人,行还是原来的行。可在短短的时间里为什么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该行在现行国有商业银行人事体制下,着力探索一系列的机构、人事改革之路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多年来,中行延安支行沿用老一套的经营体制运行,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益,人浮于事,软散松乱。顾云针对现行经营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先后出台11大类32项改革措施,并附属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从机构的设置、到储蓄网点人员的调配;从电话的使用,到职工医疗费用都有明文规定,就连职工上岗的着装、文明用语,也都纳入科学管理的范畴中。如该行针对分理处对公、储蓄两张皮,忙闲不均的现象,建立综合业务拒台,使过去的8人,减为6人。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与此同时,又将营业部的对公、储蓄、信用卡业务进行合并,实行储蓄单人临柜,把过去由三人的工作,由一人统管起来。这一改,5月末,就新增存款112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68%。
该行在改革过程中,把民主贯穿始终,一切公开透明,能者上,庸者下。他们还对多年来储蓄所一成不变的情况进行了改革。对四个储蓄所进行公开招标,给其政策,有16人竞选。经过行里把关,群众评议,最后有7人发表竞职演讲,4个所长换了3个。然后,该行又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兵挑将、将选兵。让那些年轻、有朝气的人在一线大显身手。结果,一名职工未被聘上,下了岗。该行就用这1%激活其他99%的人。此事反响很大,人人不甘落后,拼搏向上。东新街和北新街储蓄所都已分别超额完成了全年储蓄任务,几个储蓄所你追我赶,就连分理处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一盘棋活了,带动了人气。真是改革改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生机,就有了活力。职工们说:“目前办事有规章,一切都理顺了,我们干什么就有了奔头。”
“凡入我门者皆人才也”。这是顾云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他认为:职工都是好样的,关键是我们领导怎样带。要以人为本,各尽其才。
他常在职工中说,我们要经常高唱“国际歌”,中行的事业要发展,全靠我们自己。他向职工讲形势、讲困难、讲危机、讲机遇、讲发展,让职工不但有危机感,更重要的是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循循善诱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在整个工作之中,用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连起众人的心。把职工失落分散的心收拢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一种凝聚力,为中行延安支行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存款是立行之本,不少职工业余时间主动揽储,仅人事科两名同志就利用业余时间揽储500万元。
为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更多的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让每名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显其能。顾云加大了职工岗位轮换力度,先后有40名以上的职工进行换岗;调整部分机关干部到县支行的服务一线进行锻炼培养;经常选送业务骨干外出深造学习;对职工进行技术测评,按等级拿工资,优胜劣汰。促使不少职工在业余时间还苦练基本功。一年来,该行新产生等级手、并为其晋级26人次。从而优化了职工技术队伍。
内部改革促使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使顾云充满了信心,他提出了搞集约化经营抓大放小的思路。当得知延炼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尤其是外汇。顾云立即将此信息反馈给省行,在省行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发挥外汇优势,一次投放500万美元。不但支持了延安的地方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为延炼在引进设备中减少了汇率和利率方面不必要的支出756.7万元;他们还把发展人民币存贷主业的突破口选在新业务竞争上,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仅一年,共办理63笔,1954万元,这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延安来说,实属少见;发挥科技优势,在当地第一家开办长城加油卡业务,电话语言系统服务业务。目前,他们的触角已伸向能源、交通、房地产等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中。
在采访结束时,顾云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塑造出一支具有崇高敬业精神和有职业道德的员工队伍,就能克服困难,高速向前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关心支持中行事业发展的人们。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