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6月30日
公众视角
03

温馨和谐的重组家庭

——记陕西省“五好家庭标兵”闫玉娥一家

李茂森

1997年金秋,国庆节那天,是杨三元70岁大寿之日。在西北二棉招待所餐厅里,三桌丰盛的酒宴正在进行。九个儿女,十个孙子辈,加上两位老人正好三桌。席间,儿子女婿向老人敬酒,女儿儿媳向老人敬酒,孙子辈们向老人敬酒,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喜得老寿星杨三元和老伴闫玉娥心花怒放,笑容满面。酒宴散后,儿女们又和老人合照了全家福像片。旁观者纳闷:这老俩口咋有这么多子女?岂不知,这是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重组家庭,也是今年陕西省政府命名的“五好家庭”标兵。

多子女的重组家庭

1983年8月,西北二棉劳资科长,56岁的杨三元老伴不幸病世。原配所生三儿一女都已婚嫁,筑起自己的小巢。幸福欢快的家庭顿时冷清起来。每天下班,杨三元回到家里,形影孤单,面对冰锅冷灶和老伴遗像,不禁潸然泪下,心绪不佳,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儿女们回家,见到老爸痛苦样子,个个着急,有的要搬回家和老爸同住,有的则建议老爸尽快找一个老伴。殷殷之情真切,拳拳之心灼胸。半年后,老杨的邻居为他当红娘来了,要介绍的就是本厂织布车间女工、48岁的闫玉娥。闫玉娥老伴也是因病去世,留下四女一儿,大女儿已结婚成家,二女、三女也参加了工作,尚有小儿和幺女正在上学。老杨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自己四个娃,人家五个娃,这个新家够大了。不过又一想:这样也好,双方娃都多,谁不弹嫌谁,今后生活也好摆平。如果对方是一个娃那才不好相处呢?两个人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婚前他们征求子女们意见,子女们都表示支持。老杨的三儿子秋生还特别向老爸提出三条建议,一是结婚后,要将工资交给闫玉娥;二是要给闫玉娥的子女们和我们一样一人配一把家里门上钥匙;三是要做一套新家具,有一个热闹喜庆气氛,表明子女们支持他俩的结合。

婚后,子女们一进门,见闫玉娥就叫“妈”,见老杨就叫“爸”,一声发自肺腑的“爸”、“妈”,使子女们与两位老人的心贴在一起了。大家真正成了一家人,一个真正琴瑟相谐,夫唱妇随的大家庭建立起来了。两位老人将子女们按年龄大小排了序,子女们见面互相叫哥、姐、嫂、妹。从此这个大“家”,形成了不叫“爸”、“妈”不说话,不叫“哥”、“姐”不张口,其乐融融,和谐美满的气氛。

老夫妻相濡以沫

老杨和闫玉娥年龄上虽相差8岁,但都是老实厚道的人,用他们儿女话来讲是好人遇上好人。星转斗移,光阴荏冉,结婚15年来,生活中总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老杨是劳资科长工作忙,闫玉娥秉性娴淑就将家务事全包下来,缝缝洗洗,照顾子女和孙子们闫玉娥都扑在前边。当时两人工资加起来不过200来元,要供子女上学,要供养老人。闫玉娥精打细算巧安排。先后为闫玉娥两个子女安排了工作,四个子女办了婚事。尤其是两人都退休以后处处总是“并马行”,一个洗,一个晾,一个烤辣椒,一个碾辣面,一个织毛衣,一个看电视,又一起旅游,一起散步,一道探亲访友,年复一年,仍一如既往,别人戏称一对老“鸳鸯”。老杨体胖,晚上洗脚弯腰十分困难,闫玉娥就为老杨打来洗脚水,自己坐在小橙上。帮助老杨洗脚,剪脂甲。七年前老杨患胆结石住院开刀,子女们都忙于上班,闫玉娥白天守在医院里,抽空还要回家作三顿可口的饭菜送到老杨口边。晚上孩子们下班去护理,闫玉娥才回家休息。五年前闫玉娥突患胃痉挛,疼得直不起腰来,肥胖的老杨跑得满头大汗叫来儿子秋生,用自行车推着老伴一起到医院治疗……

闫玉娥不仅是一个好母亲。还是一个社会工作积极分子。她担任着二厂一管区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和管区主任。组织学习,打扫卫生、调节民事纠纷、分发各种票证等等一堆事务性工作。闫玉娥文化低,老杨就上手,帮老伴记录、整理,收交党费,好象是闫玉娥“秘书”似的。

把爱奉献给每个子女

电视剧《儿女情长》有一句唱词:父母恩深,恩重如山,血浓于水。闫玉娥就象《儿女情长》中母亲一样,呵护着自己的一群子女。她不仅爱自己亲生的儿女,更爱老杨的一群子女。9个子女休息日不一样,回家时也不一样,为了让子女们回来吃好,她将饺子馅调好放在冰箱内,或者将饺子包好冷冻起来,儿女们回来了,随时可以吃到花样饭。有时来不及,也要将好饭让子女们吃,自己另想办法。有一天,老俩口擀好面正要下锅,儿子秋生和孙女回来了。闫玉娥将下在锅里的手工面叫儿子和孙女吃,自己下点挂面吃。遇到节假日,在自行车棚值班的儿媳素英不能回来吃饭,闫玉娥等孩子们都端起饭碗后,她就将下好的饺子或蒸好的米饭,盛在饭盒里,亲自给儿媳素英送去。闫玉娥知道孩子爱吃蒸菜,而他们忙于上班,自己就蒸好给儿媳和孙女送去。老杨和闫玉娥结婚时,将老伴遗物金戒指送给闫玉娥,玉娥说:这东西我有,还是留给子女们吧!老俩口一合计,三个儿媳给谁都摆不平,最后给了老杨唯一的女儿——秋英。秋英热泪盈框,激动地说:妈真好,真比亲娘想得还周到。闫玉娥还为10个孙子辈们缝织衣服、鞋袜,真是:慈奶手中线,孙子身上衣,针针密密缝,意恐不满意。

老杨对闫玉娥的儿女们,同样视为掌上明珠。幺女闫立卫的孩子,是老杨和闫玉娥从小抱大的,立卫的姑娘八岁了,要在咸阳彩虹厂上小学,老杨不放心,经常跑上几里路去接外孙女上学。闫玉娥的二女儿,住在咸阳毛条路,附近没有学校,老杨就提出让孩子来二厂上学,在家吃饭。现在孩子已经读到六年级,每当孩子活蹦乱跳背着书包,进门叫:姥姥、姥爷的时候,老杨脸上总笑容满面,召呼外孙女吃喝……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父母的挚爱,更是培育了子女们对父母的关心。闫玉娥的二女婿到英国考察,不仅为老岳母捎了礼品,还特意为老杨购买了二斤英国高级毛线,非要叫老岳父穿上英国毛线织的毛衣不可。闫玉娥的儿子在西安工作,他为父母装了电话和空调,他深情地说:我忙,回家少,爸妈有事就给我打电话。为了减轻二位老人的负担,九兄妹约定:星期天少集中回来,中间可抽空回家看一下。只在节假日大家再相聚。每到这时,女儿、儿媳们纷纷挽袖下厨,帮助母亲做饭,全家人悠悠闲闲地谈天侃地,亲情融融,热闹非凡。

子女之间犹如亲兄妹

由于老杨和闫玉娥恰当处理了两人之间关系。九个子女之间,虽不同胞,但却和亲兄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谅解。1990年7月老杨的三儿媳素英的母亲病了,住到西安陆军医院,三儿媳素英要去护理。在西安昆仑机械厂工作的闫玉娥大女儿根娣闻讯后,忙把弟媳接到自己家中,根娣不仅和女婿一起到医院探望老人,而且要弟媳素英住到自己家里,专门为素英准备了铺,给了门上钥匙,又告诉素英,米面油盐都放在什么地方。白天根娣和女婿去上班,素英就在家里为母亲做饭送到医院里。素英母亲感动地说:你根娣姐真是一个好姐姐。

杨三元和闫玉娥建立起的再婚多子女幸福家庭,在西北二棉受到职工的普遍称赞,多次被评为厂“五好家庭”,两次被评为“五好家庭”标兵,四次被评为咸阳市秦都区“五好家庭”,1997年被评为咸阳市“十星级”文明家庭,1998年又被命名为陕西省“五好家庭”标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