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象(下)
应志治
在美国,只要稍稍滞留几日,就能明显感觉到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尤其是美国人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意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夏威夷州,按原先安排,我们应会见该州州长。但不巧得很,州长去菲律宾公干,临时改由副州长会见我们。副州长是一位中年女性,干练、漂亮。在会见中,她竟用很长时间侃侃而谈自己的政绩,显得十分自信。一位来自纽约的美国朋友凑趣:“凭您的干练和漂亮,下任州长非您莫属了”。对这半是恭维半是调侃的话语,这位女性出奇的平静。她说,副州长当选州长,符合惯例。对自己当选州长的说法,她则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在洛杉矶、在纽约,我们都会见了一些当地的土地管理官员,也和一些专家学者座谈。这些美国人,与其说是在向我们介绍情况,还不如说是推销自己,所有的人都会十分耐心地介绍自己的简历、著述、成就,以及自己创造了多少个“第一”,等等。在给我们的书面材料中,介绍有关方面情况的文字往往十分简练,而介绍他们个人情况的文字,往往占很大篇幅。这看似主次颠倒,但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奇特的美国文化——表现自我。
更为有趣的是,在费城我们看到,在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里,有一尊颇为高大的人像雕塑,大家满以为此君不是历史伟人,就是当今权贵。孰料导游答日:此君就是该街心花园的设计者。在美国,诸如此类的现象十分普遍,一座建筑物、一座桥梁、一个水坝、一块开发区、一个饭店、一处游乐场所,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设计者、建设者,甚至管理者的塑像,或者干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至于用华盛顿、洛克菲勒这样一些名人命名的东西,就更为普遍了。
随便、务实、礼貌
美国人随便,几乎是人们的共识。和老美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感觉还真是那么回事。比如吃饭,几片面包、少许牛油,或者一根香肠、一杯咖啡,几分钟就结束战斗。着装方面,T恤衫、短裙、超短裙,甚至光膀子,绝少有人西装革履。大街上,穿拖鞋者有之,打赤脚者有之,服饰千姿百态,打扮各不相同,用他们的话讲,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迎来送往,文缛节。在美国期间,接送我们大多由一人担任。大帮人陪玩、陪吃等国内常见的现象,几乎没有。会见联邦政府官员,算是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也是出奇的简单。会客室里,没有水果、香烟、糖、瓜籽之类的东西,甚至连一杯茶水都没有。会谈后合影,也不讲职务、身份、座次,大家胡乱凑在一起,只管“咔嚓”就是了。
美国人生活虽然随便,但却极讲礼貌。日常,人们最常讲的口头语就是“您好”,“谢谢”,“打扰了”。耳濡目染,以至我们几个英语盲,竟也学会了这几句洋话。在公共场所,绝少看到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和高声喧哗的观看文艺节目,不管是否精彩,人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横过马路,尽管没有警察值勤,很少有人闯红灯。如果偶尔遇有闯红灯的外国人,司机总是礼貌地把车远远停下。记得在拉斯维加斯,有两位同志只顾照相取景,竟横在马路中央,南来北往的汽车远远停下一大片,待两位照完相后才恢复通行。
中美人民是友好的
在美国的日日夜夜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中美人民的深厚情谊。在华盛顿参观国会山庄时,一位值班的黑人警察特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在参观时尽量少走弯路。当我们离开时,他又主动迎上来攀谈。他说他在这里曾经见过邓小平,邓小平还给他一支烟,烟很好抽。他对邓小平很崇拜,认为中国这几年发展比美国快,但中国的经济基础差,还应当努力。在纽约附近的长岛,我们造访了一位普通的工人家庭。男主人是一家推土机公司的推销员,老伴在一家珠宝店当雇员,现都退休。老两口对我们的到来,显然十分高兴。老人向我们仔细地介绍了他的收入、工作和生活状况,还一再通过翻译表示,只要我们愿意了解的,他都可以谈。老人从未到过中国,但对中国并不陌生。他幽默地说,他有五个儿子,算是违犯计划生育政策了。中国人均资源太少,不实行计划生育怎么行呢?有人借口人权问题,对中国的计划生育说三道四,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后来,老人又亲自驾车为我们导游,主动做东与我们共进晚餐。
在边城水牛城,一位素不相识的美国青年主动帮我们办手续,担当临时翻译。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笑了笑,说他曾经到过中国,中国人民也是这样帮助他的。
至于华裔美国人,更是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在洛杉矶、华盛顿、纽约、旧金山的中国城、唐人街,都能见到来自台北、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的同胞。他们总是主动打招呼,询问祖国改革开放的情况,希望祖国繁荣富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愿:祖国越强大,海外游子才会越有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