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败的警示
——来自破产企业的观察与思考
□文/刘八西
市场经济大潮风云起伏,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生、老、病、死问题,通过破产制度,让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死亡,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破产法自1988年11月1日实施以来,宣告破产的大大小小企业已近2万家。企业破产后,以前一直掩盖着的大量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剖析这些问题,特别是总结一下“人祸”造成企业亏损以致破产的教训,对搞好企业、反腐倡廉,都是有益的。
明星为何陨落?
破产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不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产品畅销、闻名全国,全行业或省、市先进单位,利税大户,财政支柱……厂长经理头上,更满是国级、省级的各种桂冠。
不少明星却如同流星,在万里星空一闪而过:
西安无线电一厂,生产的海燕牌电视机曾闻名全国,并以获奖产品为龙头,成立了海燕电子集团,省政府曾授予“省级先进企业”、“陕西经济明星”等称号。1993年被国家统计局确认为“中国500家最大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1996年3月,厂长张群宝等8人因经济犯罪被逮捕,不久,工厂宣告破产(96.4.21法制周报);
新疆库尔勒蕃茄制品总厂,江泽民主席1990年8月亲笔题写厂名,这个中国最大的蕃茄制品企业,产品在首届(1988)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全国轻工业科技活动周获金龙腾飞奖……1997年7月,这个厂留下1.5亿多元债务,宣告破产了(97.5改革月报);
娄底八一橡胶集团公司,湖南省轻工系统的明星,厂长钟选才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省青年优秀企业家、地区劳动模范等称号……1996年5月,公司宣告破产,钟选才也锒铛入狱(96.12中国改革)
明星企业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完成了生死循环过程,大都是由于经营只重形式、轻效益,盲目贪大、决策失误所致;
娄底八一橡胶集团公司,主导产品是黑胶布、医药胶布等,在市场上属大路货,销售全靠回扣和拉关系,但决策者一味盲目地追求扩张和兼并,企业摊子越铺越大,负债越来越多;还盲目追赶风潮,从银行贷款3200多万元,到沿海开发房地产,巨款有去无回,本厂生产和效益也每况愈下;
石家庄电视机厂,也曾是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大企业,生产的环宇牌电视机畅销全国并打入国际市场。组建中国环宇电子集团公司后,一味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远离主导产品兴建空调器厂、纸箱厂等4家企业,因产品无市场,一直未启动,损失2亿多元,而同期对电视机的投资只有3000万元,大大低于同行业其他厂家,很快被市场淘汰(97.7.16江南市场报);
除了市场意识差、决策失误以外,导致企业破产的通病是管理混乱。不少企业管理,已经混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
曾经是冶金部冷弯型钢管定点厂的广州异型钢材厂,90年代初生产形势喜人,由于好大喜功,把一条好端端的生产线拆掉,损失几百万元,借贷3000多万元和外商合资的新厂,引进的设备价格高得离谱,一投产就亏损,于去年9月破产(98.1.30文化周报)。
不依规矩,怎成方圆
面对破产,上上下下有各种说法:企业包袱太重,资金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疲软……等等,全是客观原因,而对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却视而不见,讳莫如深。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任何客观条件的改变,都不能取代企业本身的工作,都不能代替企业的内部管理。
重庆针织总厂,锈蚀的设备悄无声息地躺在车间里,工厂周围的100多家个体作坊,却机声隆隆,日夜加班加点,它们的产量可与总厂相比。总厂干部工人早晨进厂报个到,就到个体厂上班去了,个体厂缺原料,也自有人从总厂运去。
“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终于把工厂拿回了家。”——重庆针织总厂破产后,有人这样总结(93.4.30南方周末)。
“大家拿”是企业的普遍现象。一天拿一点的,是无职无权的工人。掌握各种实权的人,则是利用职权大拿特拿。
西安无线电一厂,销售处长邓X,挪用公款100万元,参与某县广播电视局经营,获利12万元,全厂另有5000万元货款未收回;
郑州啤酒厂,60多名业务员,挪用销售款1020万元,最多的1人100万(97.7.7工人日报);
八一橡胶集团公司,187名销售人员,挪用货款1279万元,有些已无法追回……货款被大量挪用,反映了营销管理失控,也反映了财务管理的混乱。
财务管理,虽然从中央到各单位都有法规和制度,可是在企业就形同虚设:
西安无线电一厂,违法设立的帐号多达61个,小金库20个;
郑州啤酒厂、八一橡胶集团公司等单位,从银行贷的巨额资金,都不通过财会,就转到了外地,公司经理还批准白条报帐2000多万元;
郴州白天鹅经贸公司,领导可随意到营业部拿现款,何浪平主管公司几个月,拿走140万元,破产清算时,只得作“估计无法收回的财产”(95.1.10湖南法制报)……
企业破了产,厂长发了财
南京市纪委对100家亏损企业进行效能监察后,得到结论:以权谋私导致人心涣散,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96.2.2经济晚报)。
党的干部政策是“任人唯贤”,一些企业头头却是用人唯亲。以权谋私,已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亲戚朋友不但是好岗位,还是重要岗位。重庆针总厂,6年中换过5任厂长,每任厂长上台后,都要重新对厂级副职、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及中层干部大换血,全部换成“自己人”;八一橡胶公司的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80%以上是厂长的家族兄弟姐妹、亲戚朋友;
为贪图享受,竟不顾亏损,挪用生产资金、牺牲企业利益,都要修建新房子,购买进口车子,还要大吃大喝,甚至公款嫖娼。
西安无线电一厂,生产经营已陷入困境,厂长张群宝用180万元购买别墅,坐上港商送的高级轿车后,厂里330万美元就让对方挪用;
已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芜湖二棉纺厂厂长黄德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贷款100万元,购买桑塔纳轿车和装修厂长办公室各用去20多万元,不久又花60万元,将桑塔纳换成凌志400型轿车(97.12.15,法制日报);
重庆垫江县水泥厂,厂长张元仁任职14个月,报销生活费24万多元,平均每天吃掉552.4元。他和销售科长、财务科长等4人各带一名发廓妹寻欢作乐,数千元全是厂里报销(98.1.30,文化周报)……
对于公款消费,“吃喝嫖赌全报销”,这些人并不满足,还要不择手段,大肆攫取金钱。
攫取金钱的主要手段,是贪污、挪用和受贿。作为企业的当家人,受贿比贪污、挪用的发案率高得多,受贿的危害也更大。
湖南五环金属制管有限公司,1993年5月从湘阴购进一组镀锌设备时,总经理刘超群受贿5000元,使这套只需10万元的设备,花了60万元(96.12.27,湖南法制报);
芜湖二棉纺厂厂长黄某,得了7万多元好处费,便代本市一织带厂签订购货合同并提供担保购买睛纶短纤,给本厂造成52万元经济损失,70万元货物积压……
1996年10月,安徽芜湖市公告破产企业29家后,开展“破产企业挖蛀虫”专项斗争,查出严重违法人员110人,其中受贿犯72人,贪污犯20人,涉及厂长经理等领导层共59人。芜湖的状况,不一定能代表全国,但可以肯定,这并非是“个别的”。
破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象广大工人说的“企业破了产,厂长发了财”,却是不正常的,吸取这些教训,革除弊端,才能——
让企业青春常驻
中国青年报曾登载过一个典型:河南泌阳县水泥厂,以前不到两年换一个厂长,换了12任厂长,1994年5月,当地农民王义堂接任厂长时,亏损123万元,当年底就盈利70万元,第二年实现利税525万元,第三年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仍实现利税470万元。王义堂没有别的“法宝”。他只是一身正气,抓住经营管理:对原来的规章制度都没有改动,但抓了落实,不再是贴在墙上的空口号(97.4.22该报)……
经济学家称这为“王义堂现象”。王义堂现象说明:现阶段,厂长经理个人的道德境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和生死。
最近几年,我们恰恰忽视了厂长经理的道德境界。在一些省市乃至更大范围内,不少领导者以封建观念指导经济工作,不是着力于创名牌,着力于宣传企业产品,而是全力推名人,全力宣传企业家个人;在人员安排上,不少企业是“常败将军挂帅”。甲厂严重亏损或破产了,厂长到乙厂上任,乙厂不行了,又调到丙厂,甚至到主管全市企业的经委当头头;对企业一味强调放权,强调自主,而完全忽视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西安无线电一厂采访厂党委副书记熊宋健:“厂党委能对张群宝(厂长)起制约监督作用吗?”熊书记回答:“厂党委起不到这个作用!”连厂党委都不能制约监督厂长,厂内其他监督机构,就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权力很大而又不受监督,自然免不了会出问题。
企业领导班子问题已引起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许多办得不好的企业,主要是领导班子有问题。要完善对经营者的选聘、监督、考核和奖惩办法……认真落实好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措施,企业才会长盛不衰,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