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红火火的文艺团体绝大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工人歌曲创作群体日渐缩小
工人歌曲为何“不出手”
□文/刘非
留心一下今日的流行歌坛,笔者发现真正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人阶级风貌的新歌实在是拿不出手。在缺少了当代工人阶级歌曲的现实面前,歌坛尽管有着红男绿女和军旅歌曲来装点门面,但仍无法遮挡它一脸的苍白。
坦诚地讲,工人歌曲的创作土壤还是十分丰厚肥沃的。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人阶级斗志昂扬,功勋显著:他们顾全大局迎难而上,在时下许多企业遇到种种困难之时,在岗的一人挑两人的活儿,下岗的自谋职业自立自强,各行各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徐虎那样的英雄模范。这些都是表现工人阶级风貌的最为直接的题材。然而,却没有人肯用心去挖掘它,工人歌曲拿不出手,实在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
笔者以为,造成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与某种程度上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直接的关系。领导们关心的是企业如何地摆脱困境如何的多创效益。所以,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思想抬头,势必就会抑制工人歌曲中那种流行介质的传播。
再者,工人歌曲创作中受到制约因素较多。和当今歌坛上流行的上榜歌曲相比,工人歌曲除了词曲内容具有浓郁的行业特点之外,最主要的一点还在于它不具备商业操作过程中的那些煽情的专业炒作。
我们应当接受一种这样的事实,目前工人阶层的音乐创作基础或者是群众性文化团体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在一些小城市和一些不太景气的企业,以电影院为主体的文化宫是很难发挥自身效用的。由于经营中的不善或某种决策性的失误,这些昔日红红火火的文艺团体绝大多数最终处在了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从而导致工人歌曲创作中的创作群体逐渐缩小,群众性的音乐基础越来越薄弱,从而难以实现应有的作用。
为此,笔者呼吁,包括负责媒体宣传在内的一切人士,都来关心工人歌曲创作,真正为工人歌曲的创作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工人歌曲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