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重视环境保护 就是重视生命
商洛冶炼厂投资四百六十万改善生存环境
本报讯 如今当你走进商洛冶炼厂,就会发现和感觉到原来的刺鼻气味几乎没有了,有的却是蒸蒸日上的生产景象。这是该厂近年来坚持经济和环境一起抓所获得的喜人成果。
商洛冶炼厂是全省最大的冶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每天要排放大量的酸雾、黄药渣、铜镉渣和废水。尤其是弥漫空中的酸雾,不仅使重金属大量排放,造成浪费,又因为酸雾中金属离子四处飞扬,致使厂内周围的花草不生,树木不长,严重污染了厂区周围的大气环境。
减少资源消耗,防止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厂上上下下普遍关心和议论的热门话题。1992年,该厂高薪聘请了葫芦岛2名技术人员和厂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硫酸车间沸腾炉冒正压及尾气严重超标问题。经过3个月艰苦奋战,控制了沸腾炉二氧化硫的无规律排放。改进后的尾气二氧化硫浓度为0.064%,一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前两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黄药渣,每年就有120吨,像小山一样堆在厂里,气味难闻,酸臭扑鼻,不仅污染环境,也造成重金属浪费。厂领导、技术工程人员和工人“三位一体”组成攻关小组,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淘汰了一些落后设备。他们自行设计了两转两吸酸洗工艺,又投资20万元,增加了一台酸洗罐和一台压虑机,不仅处理了尾气,减少了黄药渣带来的污染,也回收了大量的有价金属,每年可增效45万元。针对大量锌渣对厂区环境造成污染问题,厂长李经书、副厂长柳兴龙亲自研究改进方案,投入130万元改进原来的浸出工艺,增加一道低浸工艺。又投资300万元,新购一台浓密机、四个搅拌槽和两个储备罐,从而大大提高了有价金属回收率,使渣含锌从过去的12%降至7%。仅此一项,年增效144万元,而且减少了废渣的排放量,消除了污染。
近几年来,该厂着眼于算大账,算长远帐,每年都有用于治理“三废”、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清洁生产、综合治理的环保资金投入和人力技术投入。自1993年以来,环保新投资累计达460万元,占全厂固定资产的7%以上。本报特约记者张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