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肉价狂跌为哪般?!
生猪收购价降了,猪肉销售价也降了。从今年元月开始,陕西、西安的生猪肉食价格和全国一样一路下滑。
据有关部门对西安各县市的调查,生猪收购价由年初的每公斤7.60元—7.80元降至6月份的6.80元—7元,下降10.4%左右。全省个别地县生猪价格已跌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广大养猪农户对突如其来的生猪价格狂跌潮叫苦不迭,城镇居民在享受较低价位猪肉的同时也大惑不解的发出疑问,生猪和猪肉市场到底怎么啦?
据陕西省食品部门的调查情况表明,造成这次全省生猪猪肉价格大幅度回落,有多方面的因素。
存栏结构失衡,供过于求。截至1998年6月底全省生猪社会存栏755.45万头,同比基本持平,个别市县同比增长幅度较大,但结构不够合理。全省公母猪存栏45.85万头,占存栏6.07%,同比下降11.4%,仔猪140.37万头,同比增加14%。去年以来,由于猪粮比价偏高,养猪效益很好,刺激了农业仔猪添槽积极性,出现许多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猪场,生猪存栏持续增长,至去年底达到近年历史最高存栏水平,而省内外市场由于下岗职工增加,收入减少,对猪肉销售有一定影响。从去年4季度以来销售不畅,市场疲软,肉价开始下浮,猪肉价格降低到每吨3000元,生猪生产相对过剩,收购价格下跌,生猪存栏亦日趋下降。
经营渠道堵塞,生猪外销不畅。陕西是全国生猪主产省区之一,过去生猪主要销往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今年上述各省区同样受到生猪降价的冲击,生猪价格普遍低于陕西。组织外销生猪和猪肉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盲目发展生产,生猪养殖成倍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养猪亏盈平衡点比价为5:5:1,而猪粮比价高达7:5:1,生猪生产回报率已高达36%,已超出警戒线。广大农民和一部分下岗职工见有利可图,养猪积极性十分高涨,全省不少地方政府把养殖业作为致富的一个比较好的项目,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发展养猪,于是养猪大户、养母猪专业户和百头猪场大量涌现,生猪总量有了成倍增加。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猪肉销量锐减。近年来,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多品种发展。不少家庭面向牛、羊、禽、鱼、蛋等副食品消费领域,开始吃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的肉食和清淡菜肴。
笔者认为,从这次陕西以及全国性的猪市波动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引起重视。
要发挥政府宏现调控职能,克服生猪盲目生产。市场经济有机遇有风险,在发展商品生产中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度发展商品生产。在生猪生产中,作为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正确引导广大农民和下岗职工,帮助他们分析市场,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为他们搞好养殖业,参予市场竞争做好宏观决策。广大农民和参予养殖业的下岗职工,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要有长远的眼光,善于分析,预测市场形势,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生猪生产。克服急功近利思想,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养猪,避免生产大起大落,形成卖猪难、卖肉难,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苗圃 李传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