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昔日育人 今朝育林
——记蒲城师范退休教师、植树老翁齐仲平
仲平非仲尼,平平一书生。虽非伟人圣人,确实实在在是忠实而辛勤的园丁。昔日育人三十七年,桃李满天下,弟子超过千人万人;今朝育林初战三载,绿染荒沟坡,植树何止千株万株。齐仲平有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
齐仲平生于蓝田乡村,长于小城古镇,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年纪轻轻便怀着做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抱负,走上讲台,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梦。可惜好景不常,“文化大革命”恶风起,由于他父亲头顶“历史不清”“黑锅”,他也背上了“基础危险”的罪名。齐仲平失意、痛苦、彷徨、想到过轻生。可父亲鼓励儿子,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果然不久儿子重返讲台,而父亲的党籍问题直到人生最后一刻,经汪锋关心,中共陕西省委批复,才得到解决。齐仲平怀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更加激起奋发前进的力量。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地市级领导岗位上的栋梁,而他仍然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教书育人,他的学生抱着不平,自觉自愿要给齐仲平庆祝六十大寿,他哭了,他含着泪水谢绝了。
齐仲平退休了,很有些自知之明,尽管同情看望他的人一批又一批,真诚的邀请一个接一个。而他这知识型的花甲老翁仍然想的更大,考虑得更远。他想在有生之年,回报养育过他的父老乡亲,给秦川大地留下一片绿荫。1995年9月齐仲平毅然承包了蒲城县东陈镇白起寺林的古渡林场1350亩的荒滩荒坡。一个地地道道的书生,不知老之已至,一下子自觉自愿变成了切切实实的树农,多少人看不破,多少人想不通,他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浑泥水,衣服挂烂,手足划破,他全然不顾,只知吃饭干活,不知日月几何?连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不肯停息。还来上几句自勉诗:“地仄天高洛河湾,艾蒿遍叶无椒兰。披荆斩棘钻刺林,透骨寒风刺心田。钐斧锯锄除荆棘,手脚头面划赤线。花甲愚翁百战多,丹心换得美山川”。他有两个子女,一个医大毕业,一个在师大就读,再无什么后顾之忧,可他硬是创业心切。他深知自己年已花甲,生命有限,承包三十年之后又是什么景况,可他为的是黄河流碧水,为的是赤地变青川,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得从我做起,如能在有生之年,留一片青山,留一片绿荫,死而无憾。
一晃三年过去了,齐仲平清理了浑身长满枣刺的酸枣树20多亩,推平了十二条沟,整理石滩70多亩,用他拥有的学识,很快掌握了育苗、栽培、修枝、嫁接等一整套植树造林的技术,又贷款20万元,开发了200亩荒地,育成了1万株法国梧桐苗,育成了1万株桐树苗,育成了2万株南抗杨树苗,育成了3000株花椒苗,育成了20多亩中槐苗,酸枣树嫁接大枣1万株。昔日的荒滩而今已是碧翠盈盈,绿芽点点,一派生机,一片希望。
齐仲平的行动已引起当地村镇林业局的重视,县长刘仁奎,县委书记王绪刚亲自过问,原省委副秘书长刘云岳也写诗赞道:“花甲归田入蓬门,育人之后又育林。尧山东麓沟壑纵,洛河古渡水患频。骏马识途志千里,鸿儒治荒力万钧。自讨苦吃为何故?只盼绿洲望无垠”。
我相信齐仲平一定会按照爱因斯坦的成功论走下去,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一生的夙愿无疑会实现。(薛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