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东西”
□文/阿张
“东”与“西”本是方位词,但二者组合在一起,便词义大增,妙趣横生。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里的“东西”,指东方与西方。
唐?贾公彦疏:“东西为广,南北为轮。”这里的“东西”,是指从东到西。
杜甫《无家别》:“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里的“东西”,泛指四方、各地的意思。
《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一日去一家偷得些东西驮着,正走到五更头,撞见曹伯明。”这里的“东西”,泛指物品。
“东西”代表物品的说法有个来历,据说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一天出去游玩,路遇提着篮子的好友盛温如,朱问盛:“干啥去?盛答:“去买东西。”朱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吗?”盛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我这个篮子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类我这个篮子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他们的对话,对“东西”代表物品做了最好的注脚。此说是否正确,留给史学家或文学家去考证吧。
后来,“东西”代表物品已被广泛应用,也可以说物品是“东西”的第一含义。相传有甲乙秀才饮于友人处,先喝红酒,再喝白酒。俗云两渗酒易醉人,甲秀才大醉,归家途中竟堕河中,幸被人救起。他日相遇,谈及此事,甲秀才先自嘲,说出上联:“红白相兼,醉后怎知南北?”乙秀才甚穷,家中什物,典售一空,听了甲秀才的话遂续下联:“青黄不接,贫来卖尽东西。”这里的“东西”,语义双关,既为什物,亦对“南北”。又有一副讽刺贪官污吏的对联,联日:“大老爷做生,金也要,银也要,票子也要,红黑一把抓,不分南北;小百姓该死,麦未收,谷未收,豆亦未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
后来“东西”被引申为对人或对物的厌恶或喜爱之词。如民国初期,王闿运以对联嘲讽窃国大盗袁世凯: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王某亲眼目睹袁世凯为窃取临时大总统之位,几至兵戎相见,最后南北议和,袁谋得逞。王就此一段经过写出此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可谓独运匠心,最后竟然骂出“不是东西”,嬉笑怒骂溢于言表。
至于现代都市十八怪中的“污言秽语随口带”,骂人是“什么东西”更是屡见不鲜。一次在大街上碰见两青年吵架,一青年说:“你是什么东西?”另一青年答道:“我不是东西,你是东西。”一骂还一骂,都离不开“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