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29日

陕西工人报劳动者 由赤城释放出来的惊人能量 赵莉含泪走进大学门 钟顺成:化为墩台擎长虹 古城西郊有乐土 传送光明的“带市电”人 妻子抱娃去听课 管理是个“天” 图片新闻 广告

当前版:第A3版:劳动者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劳动者
03

由赤城释放出来的惊人能量

——记全国电力工业特等劳模王勇社事迹

□文/任祥友

基础处理,是水电建设的基础;而钻探、灌浆处理,又是基础处理的基础。水电三局基础处理公司306机组的机长、灌浆工人王勇社,在这基础的基础岗位上,一干就是23个春、夏、秋、冬。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王勇社参加水电工作23年,竟有19个春节是在工地上度过的。他不是领导干部,只是一个钻探灌浆的机长,他几十年如一日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机声轰鸣的作业面上,投入到了大坝深处那阴暗潮湿的廊道之中,投入到了拼抢工期的日日夜夜……

翻开王勇社的工作档案,我们可以看到,这位43岁的普普通通的中年人那颗火热的、滚烫的心;那种高尚的、可贵的奉献精神;那种由赤诚、信念、志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1985年,在安康水电站直不起腰的廊道里,他带领的机组创月钻孔进尺1188米的高纪录。

1990年,在陕西旬阳电站坝址勘探钻探中他带领十几个人,180多天完成产值20余万元;在陕西喜河电站坝址勘探钻探施工中3个月完成产值14万元。

1992年,在四川流滩坝帷幕灌浆中,他率机组人员在不足1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产值40万元。

他15次获公司“先进生产者”,8次获局“先进生产者”,6次被评为局“优秀共产党员”,连续3年被局党委树为“优秀党员标兵”。

1990年,被评为工程局“劳动模范”。

1991年,被中共安康地委、共青团安康地委评为“十佳青年”;同年被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党组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2年,被评为安康地区“岗位学雷锋先进个人。”

1994年4月,被评为全国电力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拥有员工1.4万余名,在这支水电队伍中,可以说是群英汇集。但获得像王勇社这样一串串殊荣的人毕竟是屈指可数的。作为水电三局杰出的代表,成为1.4万员工队伍中的佼佼者,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做出怎样的贡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才能够出类拔萃!

在23年的实践中,王勇社不仅爱岗敬业,苦干实干,而且还自学成才。王勇社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拜师学艺,拜书为师,他买来或借来许多钻探方面的专业书,有空就学习,就请教。每逢修理工修理机械时,他总是要去帮忙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0多年的刻苦学习,他熟练地掌握了钻灌机械的使用与维修。对主要机械的零部件性能,他能倒背如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说钻灌机械出了故障,他这个义务修理工就会立刻背起几十斤重的工具包和平时收集的零部件,及时、准确的修理好。大伙称他是优秀的机械操作手,还是排除机械故障的高手。

王勇社忠厚老实,不善言谈。当他在寒风刺骨的隆冬,在卸钻机套管不慎把右手中指指头砸掉三分之一时,鲜血流在冰雪上,同志们都惊呆了,都在心里头为他叫痛,而王勇社一边扯一块破布裹手,一边对伙伴们只说了一句话:“别傻愣着,快干活”!当他因过度疲劳回到家就一头栽倒在床上,妻子嗔怪他不爱惜身体时,他也只有一句话:“老一辈水电工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咱才干几天……”

王勇社和大家一样,也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可是,他在事业上奉献了许多、许多。但对自己的家却奉献得限少、很少。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他的砝码总是偏向事业。他在旬阳电站工地忙着打砂石勘探孔时,远在基地的爱人手指被挤压成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孩子当时没人照管,还是同事把4岁的孩子带到家里。碰巧王勇社回安康基地拉运施工材料知到这一意外情况后,赶到医院,爱人不知孩子下落,孩子不知妈妈在哪里。面对嚎啕大哭的妻子,王勇社内疚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安慰了妻子几句,又赶紧去找孩子。

一边是家里必须留下来照顾,另一边是急如星火的工地施工,王勇社仅在家呆了两天,给爱人和孩子买了30多个馒头,切好了30来斤菜,放进了冰箱,看了看孩子,望了望不停呻吟的妻子,含着泪跨出了家门,连夜赶回了工地。

1989年春,几封家信接踵而至,告他父亲病危,希望他火速回家,可当时正是拼缝灌浆的紧要关头,王勇社把一封又一封家信装进衣兜,照常坚守在工地上。待到弟弟戴着长孝跑到工地接他回家时,他哭了。后来,刚刚安葬完父亲,他第三天就又赶到安康电站257廊道灌浆作业面上。他化悲痛为力量,向大坝腹地进击。这个月,他的机组夺得了钻孔进尺1116米的高产纪录。

这就是王勇社,一个普普通通的灌浆工人。他把个人的欲念埋在心里,把痛苦埋在心里,把眼泪也埋在心里。让它化作一片赤子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给了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今天,他仍一如既往地奋战在基础处理灌浆岗位上,默默地书写着他人生的新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