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13日

陕西工人报头版 原始森林中的死亡传奇之旅 闲话解散作协 这位大师原是煤矿工 沧州上空惊心动魄一幕 耋老人钟情小楷10年抄书八百万字

当前版:第A1版: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头版
01

闲话解散作协

□文/曾亚波

西部的《文友》杂志近来“新招”不断,“十差作家”的评选风波尚未完全平息,日前又在第八期杂志上推出其副主编伊莎的特稿《世纪末的呼唤:解散中国的作家协会》。作者出语惊人:“真是到了该发出这世纪末呼吁的时候了,全解散吧,中国的各级作家协会,一个也不留。”

作者认为,作协的作用只是给作家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给提供挂职体验、出国旅游的机会,另外还养了一帮闲人即专业作家;作协开笔会是游山逛水;作协办刊是明亏国家的钱;作协评奖就像大宴宾客,谁都可以来吃。作者质问:各级作协从成立之日起,究竟干过几多正经事儿?有几件事是真正推动了中国文学朝前发展的?中国的作家们需不需要这样一个组织?中国的文学需不需要这样一个机构?

这篇文章的发表,可说是在作家们的头上又浇了一盆水。不是吗?作家协会谁不想加入?就是作协不提供“皇粮”,挂个头衔在名片上也多有满足。尽管“写作靠自己”已成作家的共识,但要说离开作协未免有所缺憾。当然,偌大偌多的各级作协也不会因为《文友》的一番抨击立马解散,尤其是当广大读者了解了中国作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后。

我国自50年代起,中国作家协会及各地方分会都有一些专业作家,也称驻会作家。他们享有国家工作人员待遇,同时不用坐班,可以全心写作。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给许多经济拮据、体验生活有困难的作家们提供了帮助,为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近年来,尤其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专业作家制”因为财政拨款经费紧缺,优秀作家流失和入选作家创作才华枯竭等种种原因而被动摇。为此,各级作协早已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裁减并不再发展专业作家。据中国作协提供的数字,该机关目前仅有专业作家4人,而且都是象巴金一样的“顾问级”老资格的,省市一级作协分会“养”的专业作家也是屈指可数。如今涌进作协吃皇粮几乎已不可能,一个真正的作家也不会这样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家们越来越趋向于走签约和职业化之路。以服务作家为己任的作协自然也要转变观念,调整功能。它和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一样也要进行改革。但正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所说,作协历来是党联系作家、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存在下去的,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至于作协组织的笔会,过去是有一些流于形式,但是这些年的笔会,有不少是企事业单位加盟赞助,一些活动项目自然受到指定安排,不能把这些都看作是躺在作协的摇篮里哼歌。作协所办的刊物,这几年也在优胜劣汰,如《昆仑》、《漓江》、《小说》等因不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而停刊,而《大家》、《钟山》、《雨花》等则因与企业联姻,走出了一条经济独立的新路子,这正是作协刊物的未来发展方向,无需担心文学的韵律会因此而“走调”。作协的评奖理应新人辈出,不断推陈出新,以为只有某某才志在必得,至多是一家之言。

对作协而言,既然铁饭碗已经破除,就不能老扛着过去的“硬牌牌”,带着那份“傲慢与偏见”了。要为更多的自由作家们提供周到的服务,保证平等竞争。一个优秀作家的出现与他是什么身份并不重要,自由作家不应当受到冷落。我们不想看到太多的如王小波一样的“文坛高手”在逝后才被所谓的“正宗文坛”认可并爆炒。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