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误入迷途
□文/王夫子
现今的中国流行乐坛昨日的那种辉煌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歌迷的迷惘与失望。可以这么说,中国流行音乐已经从颠峰跌入了低谷。
心态浮躁的音乐人
昔日的音乐人创作确有一些作品经歌手演绎后,给广大歌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有新歌流行大江南北。那时,受港台流行音乐的冲击,大陆音乐人以一种十分积极的态度用心来诠释本土的流行音乐。当然,这也与大陆流行音乐歌迷的“饥饿症”有关。
今天的音乐人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过于看重音乐的技术因素,而往往忽视了音乐本身的内涵,一味从包装上做文章,给音乐穿上华丽的外衣,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貌似金玉,实则败絮一团。广播电台每天不断推出新歌,可真正能像《阿姐鼓》那样具有激活力、想象力的音乐,能像《弯弯的月亮》那么既有味又能广泛流行的歌曲,实在太难觅了。目前流行的大多是失恋、痛苦、哀怨灰色的爱情一类,几乎都是无痛呻吟。
毫不客气地说,是一个“利”字在作祟。在流行音乐市场,是毫无计划经济可言的,要想赚钱,必须不断地推出更多的产品,于是,音乐人可以毫不负责地炮制出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来,通过所谓的排行榜成批成批推向市场。殊不知,作为买方的广大歌迷已不再是昔日患“饥饿症”的歌迷了,你不负责任,他也不会买帐,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人为地阻障了流行音乐的进步。这是音乐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思想使然。
尴尬的歌坛于是便走“老歌翻唱”之路,翻唱专辑《哈林夜总会》一经推出,便卖出了数十万张。一些出版商更是乐于将老歌汇成专辑,不停的叫卖翻唱的老歌,给歌迷吃炒了又炒的现饭。
金钱堆出的排行榜
在时下大大小小小的电台娱乐节目中,排行榜是必不可少的,但你若想从中听到一首既新又好的歌,结果会使你大失所望。
排行榜是从海外学来的,属于舶来品。令人悲哀的是,这种舶来品被我们越学越走样,几乎完全衍变成赤裸裸的交易。
众所周知,流行音乐排行榜大多由电台的DJ把持,生杀大权都在DJ的手中,哪一首歌上榜,都是DJ说了算。尽管排行榜一直打着客观、公正的旗号,但究竟什么样的歌上榜、谁排榜首,并没有一个统一、法定的评判标准,更谈不上什么科学依据。现今,我国的歌手和音乐制作商多如牛毛,歌曲生产更是数多量大,市场竞争硝烟弥漫,因此,公司不得不从歌曲和歌手外下功夫。花钱买通DJ,送上高级西装或化妆品,或者干脆递上数目不低的红包。金钱开路,上榜也就不成问题了。笔者有不少在电台工作的朋友,据他们透露,有的电台干脆言明上榜位次的不同价格,主打歌多少钱,第二名多少钱,如果想一直排在榜首多长时间又是多少钱。有位武汉籍年轻歌手颇具实力,首张专辑乍一面世,很快便火爆开来,然而在几家电台却一直未能上榜。究其原因,歌手和公司均未“进贡”,不“进贡”想打榜,没门!
的确,排行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新歌就是通过排行榜被广大歌迷认同的,但今天的变味和走调,使得打榜变成了买榜。它的后果是好歌无钱难上榜,花钱买榜的歌又不被歌迷所认同,从而失去歌迷。
后继乏力的摇滚乐
十多年前,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吼出来后,中国就多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音乐群体:摇滚乐队。
在崔健之后,陆续诞生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乐队,较著名的有“黑豹”、“眼镜蛇”、“甲壳虫”、“零点”等等,个体歌手如郑钧、张楚、罗琦、窦唯等也是颇具实力。“黑豹”推出首张专辑,没想到在香港一炮打红。“黑豹”音乐呼唤着对真情和生命的热爱,体现着对自由自在的渴望,同时又不失原始而狂野的激情,将中国摇滚乐推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地。其他乐队和歌手也有不俗的表现,像“零点”的《爱不爱我》、郑钧的《回到拉萨》等等。
但令人遗憾的是,摇滚乐很快从峰尖跌入了低谷。老乐队不见长进,新乐队少有建树。“黑豹”自主唱窦唯迟出后,从此辉煌不再。就是崔健,也很是令歌迷失望,《无能的力量》等专辑上市后一直反应平平。许多歌迷十分形象地说:“一道道流星划过去了,摇滚乐天空不再明星闪耀。”
笔者作为一个十分虔诚的摇滚乐迷,举凡大陆出版的摇滚乐专辑多有收藏,从一个普通乐迷的观点来看,一些乐队刚出道不久,便想一炮打红,于是便不现实地标新立异,力图怪诞、诡异,而不愿从作品质量本身下功夫,歌词不知所云,编曲缺乏内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的来说,这是修炼不够。
中国流行行音乐呼唤平静的心态,呼唤优秀的作品和歌手,同时也迫切需要一个合理而严肃的规则,否则,只能走入一条死胡同,只能走到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