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西安铁路分局职工小品创作演出记事
1997年岁末的一天,秦准河畔的南京大行宫剧院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国家文化部“群星奖”戏曲、曲艺大赛评奖揭晓。当身着鲜艳服装的主持人宣布西安铁路分局代表陕西省和全国总工会选送的两个小品《送礼》和《出租车》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时,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经久不息。然而,这只是厚积薄发。十多年来,这个分局职工创作、演出的小品有160多个在省、市电视台播出;76个在省、市、部、局和全国调演、汇演、比赛中获奖;24个在中央电视台同观众见面;相当一部分编、导、演人员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丁关根、倪志福等人的接见;西铁分局小品代表队这朵绽放在全国业余小品百花园中的奇葩,它红得耀眼,红得醉人……
那么,这朵艺苑之花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芝麻开花节节高
早在1985年,陈佩斯、朱时茂合演的著名小品《吃面条》在中央电视台露面不久,由西铁分局工会组织创作并演出的小品《广告市场》便遥相呼应地出现在陕西的电视荧屏上。它当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是爆炸性的。它的成功引起陕西省文艺界的极大关注,他们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评论家对这一企业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支持。专家们认为,西铁分局职工小品的创作和演出是陕西业余小品实践的拓荒者。
初尝胜利果实的西铁分局工会踌躇满志,他们不仅把职工小品创作和演出列入职工文化活动的重要议程,宣教部还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1986年秋天,在全省首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上,西铁分局代表队的《广告市场》等三个小品一举夺得业余组一等奖和两个三等奖。在后来举办的全省第二、三届小品电视表演赛及省法制文艺作品汇演中,他们又推出了《肉夹馍》(及其续篇《肉夹馍改行》)、《剃头》、《摇奖前后》、《列车上》、《大碗茶》等获奖作品。在1989年全省第四届小品电视表演赛及“益民杯”、“咸运杯”、“延安杯”等小品比赛中,他们又拿出了一批更具新意的作品,《西餐与泡菜》、《对讲机》、《湖畔》、《特殊的队伍》、《美中不足》便是其突出代表。
西铁分局的职工小品之所以一起步就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地创新。当小品界普遍热衷于追求火爆的喜剧效果时,他们注重挖掘小品的思想内涵,为陕西“哲理型小品”提供了雏形;当拜金主义题材早已写滥了的时候,他们从鲜见的角度把抨击拜金主义和揭示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心态结合起来,为陕西小品出新(构思)和出巧(角度)提供了范例;当其他小品创作人员在情节方面绞尽脑汁时,他们又在出情上大作文章……
如果说,西铁分局职工小品的题材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随意性,那么后来,在分局领导的倡导下,职工艺术家仃粥干始自觉地以培育“严实拼创”的企业精神为重点,密切配合分局的安全生产、深化改革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开展小品创作,使之在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职工们誉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地处刻冷山区的略阳工务段有一位巡道工叫田文玉,他身患绝症,瘦得皮包骨头,仍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坚守工作岗位。后来,领导采取强制措施,硬是把他送到西安的医院治疗,可他却在一个风雨之夜悄悄地离开病房,又一次回到他所负责的路段,仔细地查巡着那熟悉的一块块枕木和一根根道钉。为了宣传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动人事迹,西铁分局工会组织创作了小品《铺路石》,并很快同职工见面。这部作品不仅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强烈反响,而且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好评。
随着交通运输的激烈竞争,铁路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配合企业开展的市场营销宣传,西铁分局工会又组织创作了《运蜂》、《上门服务》、《候车室里的故事》等小品,深受广大职工喜爱。尤其是《上门服务》,在主动寻找客源和货源方面给了职工很大启示,一位货运职工看后激动地说:“你们的节目给我上了一堂形象、生动的市场营销课,今后我也要像剧中人那样,主动上门为车站联系货运业务。”
随着减员增效在铁路内部的逐步实施,部分职工下岗分流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于是,西铁分局工会又组织创作了反映下岗职工的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和各级组织为他们铺路架桥、热情扶植的系列小品《焊接》、《瓦刀情》、《钟点工》和《路在脚下》,对职工走出认识误区、自强自立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受到基层站段的普遍欢迎。
文艺创作离不开生活。长期以来,这支队伍坚持深入职工,深入安全生产第一线,无论是在繁忙的调车场上,还是在拥挤的车厢里,无论是在号子声声的换轨工地,还是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都能看到他们与职工促膝交谈的身影。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职工的了解,这样就能在作品中尽可能地反映职工的愿望和呼声,引起职工情感的共鸣。
金戈铁马出潼关
西铁分局的小品达到“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时候,分局的领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宣传西铁工人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我们的小品要冲出潼关,走向全国。
1989年,两个精心创作、精心排练的小品《剃头》和《肉夹馍》带着分局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厚望进军天津,参加了“首届‘南开杯’全国业余话剧小品邀请赛”,荣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尽管奖次不太理想,但却使这支队伍看到了希望。1990年,首届全国职工话剧小品比赛在北京举行,他们的《凡人公事》获得二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在四年之后于西安举行的首届全国职工小品大赛中,他们的《瓜熟季节》、《开会》、《心愿》三个小品同时获一等奖,《地毯》等三个小品获二等奖,《车长过年》获最佳导演奖。1995年,第二届“南开杯”全国业余话剧小品拉开了战幕,他们的《送礼》和《大年初一》又摘取了金牌和银牌。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职工小品大赛中,他们的《借烟》一举夺得了唯一的一等奖和最佳男演员奖。接着,《祝福好人》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三届小品大赛的角逐,荣获广电部“星光奖”……
西铁分局小品队伍所呈现出来的实力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他们先是在《曲苑杂坛》栏目中选用这支队伍的作品,后又在《综艺大观》和《东南西北中》栏目中陆续选用播出。很快,西铁分局的小品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职工庆“五一”晚会、中组部庆“七一”晚会、司法部普法晚会等大型文艺晚会上,成为继《白鹿原》等五部长篇小说为代表的“陕军东进”现象之后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陕西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本省、市电视台的各种大型晚会往往都要用他们的作品外,湖南、山西、甘肃、广西等省(区)都留下了他们友情出演的足迹。
然而,人们可曾知道,在这些成绩和荣誉背后,又掩藏着多少辛劳、多少汗水!家和单位都在外地的陈致雅往往是下班后匆匆赶到西安,排练完已是半夜,他又风风火火乘车返回,为的是保证第二天准时上班;苑桂兰在漫天风雪中连人带自行车多次摔倒,致使肘关节错位,但她还是按时赶到排练场地;闫卫国巡回演出途中由于司机紧急刹车,肋骨严重受伤,仍坚持演完全部场次;王宪民在宝成线演出时,家里来电话告诉他奶奶去世,让火速赶回,然而他强忍悲痛,没有回家为亲人送葬,因为他认为此时观众更需要他;王培通在演出前的排练中被铁勺砍伤手背,顿时血流如注,可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便又出现在舞台上。
一位著名文艺评论家说:“西铁分局职工小品的巨大成功,不仅来自智慧和灵感,更来自他们为之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正是由于这些职工艺术家们不断地开拓进取,才使他们在艺术的群山中领略到无限的风光。”(陈孝英席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