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深山
——记岐山县落星乡邮电所乡邮员王保全
在地处秦岭北麓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人们时常看到一个身体强壮,身背绿色邮包的青年人在崇山峻岭中跋涉,穿梭于7村28组近百个投递点之间,在40多公里山路上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留下他勤劳的足迹。他就是岐山县落星乡邮电所乡邮员王保全。
那是1994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王保全投递完邮件回到邮电所,他发现邮车送来一份电报,是从甘肃酒泉发往亘房沟村董辉收的,当他准备再出班投递时,妻子含泪说:“早晨劝不住你,这回按规定邮送电报星期一送也不迟,这几天你拉肚子,我话你不听,可医生的话你总该听吧”,可小王想能发电报一定是有急事,咱不能耽搁乡亲的事,他没有理会妻子的劝阻,咬紧牙关走了30多里泥泞路把电报交给董辉时,他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歇了好半天,感动得主人非要杀鸡款待他不可。还有一次下大雪,皑皑白雪把山路盖得严严实实,小王习惯的套上鞋码子防滑,就在他翻越龙泉塬大沟时,双腿发软滑向山沟,摔得他手腕脱位。钻心疼痛使他在大雪天直冒冷汗,若不是一棵树挡住他,后果将不堪设想。当笔者问王保全受过几次伤,摔过多少次跤时,他抬头一笑:“我是山里长大的,那不值得一提。”
遇到无法投递的疑难信件,小王从不轻易退回。他深知山里人对外联系少,收到一份来信不容易。有一次,一封从云南宜良寄“陕西省峡峪关村余保良”收的信,辗转到了小王手中,他带着这封贴满批退条子的疑难信边送邮件边打听。山里人住得分散,他就一户户走访,5天过去了他几乎问遍了邮路上的老老少少,就是没有找到“余保良”的收信人。小王带着这封信又到临近的眉县东斜峪关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一名老中医口中得知,余保良已不在人世,他老伴也于两年前病故。王保全带着无限遗憾写了回信。后来从云南寄到邮电局一份表扬王保全的信,人们才知道这是一封寻根问祖的信。
落星乡的爱和平村、寺峪村等距集市场30多公里,乡亲们下一次山得一天功夫。王保全就主动承担起为他们捎带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化肥种子,农药日用品。为群众代取包裹,送汇款,念信、写信,发信便成了他的份内事情。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客套了,有什么事只要说一声,保全总会帮着买来捎上,时常还要先垫上钱,南山村有个叫李锋的70多岁老人,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家一趟,每月从新疆给老人汇钱都是小王送到炕头,他还帮老人买来日用品,每逢节日还和妻子带着礼品看望老人。
近来年,山区青年外出打工的渐渐多了,来信、汇款也随即增加。为此,他主动申请代办邮政储蓄业务,由于小王是个热心肠,加之他人品好,乡亲把他当自己人,乐意把辛苦挣来的山货钱、打工钱让小王存起来。人们也尝到了存钱的滋味,到今年9月20日,王保全的储蓄代办点开办不到半年已揽储46.7万元,创全县农村代办点余额增长第一名。
有人给保全算了一笔帐:小王每天跑邮路40多公里,16年累计最少也达到了20多万公里,相当绕地球5圈多,投送邮件达到32万件以上,为群众捎带日用品近万件(次)。
(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