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11日

陕西工人报新闻广角 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失败内幕 霍顿特混军团试兵亚运 第十三届亚运会大势分析 警惕倒厂敛财 林彪:林则徐的不肖子孙

当前版:第A3版:新闻广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新闻广角
03

湖北黄州《林氏族谱》最新揭秘

林彪:林则徐的不肖子孙

□文/关捷

8月20日下午2时,记者走进湖北黄州林家大湾文化室,人们向我介绍了文化室的创建者林丛安,此人系林彪胞兄林庆佛之子,今年53岁,中共党员(1968年入党,1978年开除党籍,1983年恢复党籍。)闲谈小许,竟成朋友,兴之所至,这位林先生关上屋门,命家人捧出多年秘而不宣的《林氏家谱》任我一一翻检。

于是,我大惊!

(一)、《林氏族谱》是重要的文史资料,林则徐、蔡元培先后为之作序

《林氏族谱》为8开线装蓝皮书,有100多卷,分装在100多个木盒子里面,每卷约30万字,摞在一起有一米多高。

该族谱记载,林氏为商朝宰相比干之后,比干被纣王剖心死时,其族人逃入山林指林为姓,周王朝后来也以林姓赐之。《林氏族谱》说,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林放也是林姓的祖先。至于黄州林氏的来历,族谱中说:“吾邑东乡林氏传族二十余世……自宋末由偏东迁麻城,转迁国邑九龙山者千一公,其山世主林氏,因姓名山为林家山……子孙蕃衍,散居百丈岩、回龙山等处”……这里所说的回龙山指的就是林家大湾。

《林氏族谱》中有二篇重要文献,一篇是林则徐撰写的《闽楚同源序》,另一篇是蔡元培写的谱序。

林则徐撰写的《闽楚同源序》全文如下:“吾族殷少师比干之裔也。蒙周赐姓,承天发祥,其后孝子慈孙,代不乏人,总由相继积德以结天心,故历久而弥光。是以我祖披公,由唐进士肇基,莆田九子,咸为刺史。确守前勋,兰桂丛发散处遐方,迄今数千余载,蕃衍几遍天下。余初历楚藩司,阅楚省郡诸志,早知宗亲发迹之黄者,大有人焉。思通悃愫。以叩来由,旋因入观末果,兹幸复膺圣命,节驻楚邦,公退之暇,适逢宗亲执谱来署。余遍阅宗图,深悉公等本循州史蕴公之后,与余上共披公,虽关山阅离,未列雁行,而要知邓林之竹发千寻,总有一本;黄河之水泻千里,究出一源。千支万派,自我鼻祖视之,未尝不犹然一家人也。窃愿与我同源之人,奋志诗书,效法圣贤,其无负仁人孝子之后也可。道光丁酉年,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披公后嗣孙少穆则徐谨撰。”

林则徐,福建莆田人。这篇序文是他任湖广总督、即所谓“节驻楚邦”时为黄州林氏所求而撰写的,当时黄州林氏刚刚修完族谱。

《林氏族谱》上记载,黄州林氏是在明朝初年由麻城迁到黄州林家山。

林家山,位于黄州北部山区贾庙乡,这里群山起伏,流水潺潺,著名的大崎山风景区就在它的北面。现在,林家山林姓有二千余人,成为一个村级单位。

林家山5公里外就是百丈岩,林丛安说,林家大湾的先人是从百丈岩林家迁移出来的。记者遂到百丈岩考察。

到了百丈岩,果然见悬岩峭壁高逾百丈,它的最高处沙钵垴海拔396米。使我这平原上长大的人难免要惊叹再三。百丈岩的西面山脚下是一条小河沟,其南岸依次分布着上、中、下三座村庄,村与村相距不到500米,当地人称这里为“百丈岩林家”。百丈岩村在三个湾子的南头。三座村庄顺山势而建,错落有序。百丈岩村前,树立着七米高五米宽的一座石坊,当地人称“百岁坊”,上刻“春秋万古”四字,系清代建筑。牌坊上撰刻有歌颂林氏功德的文字。

林家大湾人称:第一个从百丈岩林氏来到林家大湾定居的祖先是被百丈岩林氏族人赶出来的。因为这位祖先“不成体统”,但这无据可考。传说中的这位祖先很不寻常,他选居林家大湾这个地方,事实证明不仅是块风水宝地,而且也滋生出一代光宗耀祖的风云儿女。1937年,林家大湾林氏宗族头人林厚卿、林文卿能请到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作谱序,确是一件不易之事,此事内情不详。不过据说蔡元培有一林氏夫人,但没有考证。他撰写的文章如下:“黄冈林氏以素封之家,守儒礼之教。自晚清以来,传世二十余,计丁数千,继继绳绳,俨然巨族。清光绪初,续修族谱,博考周稽,绵历多载,始克藏事,其用力甚勤,其书亦祥可信。至宣统年间重修一次,今又阅二十余年矣。枝派益繁、于是有厚卿、文卿数君者,复倡议续修,聚共族中俊秀之士,相与戳力成之。体制仍为其旧,搜访谨严,亦如前书,可谓后先辉映矣。或谓宗法祠祀不讲于世。氏族标榜源于华阀,社会制度革新,修谱似非急务。余以为齐家为治国之事,未有家族不健全而能富强其国者。族谱乃一族之史。其注重者为人口、为才能,故子女生必备书上,其有声望赫赫,确能建树者,则传其事,铭其墓,匪但亲亲,抑且尊贤。因此以间接考见教育情形,经济状况。假使多数家族,皆能勤修其谱,则按图索骥,统计不难。人口之确数可知,地方盛衰风俗变迁可以推寻而治。遗传说,优生学者,亦可以得证明之材料,未见其非急务也。礼大传称敬宗收族,其效果可至于庶民安、财用足,百志成,言若稍从,理有固然。然则厚卿居等不辞劳瘁,续修族谱,岂非善继善述,甚有价值之事乎!民国二十年绍兴蔡元培拜序。”

(二)、二十世纪,林家大湾林氏家族的第六房雄杰叠出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三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就是从这个林家大湾走出去的林育南、林育英、林育蓉(林彪),前两位以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而“修成正果”,后一位以半世英豪半世奸雄而不得善终。

林氏三雄都是林家大湾林氏十房中的第六房林文炳的玄孙。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小时候读了几年私熟,成年后学会了织布,还当过店员,又在汉口大轮船上当过账房先生。虽然时间都不长,但增长了他的社会知识。林明卿不会种田,分家时,他家已经有九口人吃饭,只分得水田2亩,三间旧瓦房,外加老堂屋的六分之一,日子比较艰难。林明卿开了一个布厂,他和妻子儿女,苦心经营励精图治,艰难的日子渐渐得到缓解,不久得到出乎意料的大发展,织布机达到二十余台,厂房二十余间。1926年,他应农会邀请,到汉口三义里党组织开办的“贫民工厂”作代表,掩护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乡里,继续以开布厂为业。

1937年11月16日,林明卿迎来了60大寿,时逢林彪率115师获平型关大捷,所谓一举成名天下知。当时的湖北省政府用官印拼成一巨大“寿”字赠予林明卿”表达对抗日英雄之父的敬意,黄冈的国民党要员也纷纷奔赴林家祝寿。1938年,日军即将攻入黄冈之前,林明卿联想到自己的儿子在平型关大败日本人,顾虑到此番要遭到报复,便带全家和部分亲友携带织布厂的设备,租用两条船逃往湖南衡山,在这里继续生产布料,主要是生产中国军队急需的腿绑带。三年后,日寇攻人湖南,林明卿不得不放弃工厂,携全家逃往桂林,一路上饥寒交加,先后有四人死去,林彪的母亲也不幸病死于逃亡途中,林明卿有幸在难民所被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发现,通过党组织送到延安,毛泽东闻讯后亲往住处看望。解放后,林明卿住在北京,1962年病逝,葬在北京的“福田公墓”,林彪亲自为父亲立了墓碑,“批林批孔”期间墓碑被砸碎,九十代初,有关部门通知林彪亲属修复墓碑,林彪的长女林晓琳(前妻张敏所生)将碑上“林育容”三字改成“林彪”。林明卿一生有四儿二女,有二个儿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除了众所周知的林彪外,还有在解放太原时牺牲的小儿子林向荣。

《林氏族谱》还有如下记载

林明卿的三哥林协甫的儿子林育南烈士,生前曾任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全总秘书长,曾领导“二七”大罢工、秋收起义,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就义,年仅三十三岁;林明卿的堂侄林育英(张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运领袖,曾任八路军129师政委,毛泽东称其“忠心为国”,刘伯承称其为“艰苦忠实的模范”,1941年3月6日病逝,时年四十六岁,毛泽东、朱德、任弼石、徐特立为其执绋抬棺,毛泽东亲笔为墓碑题写六个大字——“张浩同志之墓”;

林育南生有二儿一女,大儿林光华,在湖北襄樊某厂工作,现退休。二儿林荣久,现在黄冈工作。女儿林光荣,原在武汉重型机床厂工作,1994年病逝。林育南夫人汪秀芝于1978年在黄冈老家病逝;林育英现有二个儿子健在,他们是林肖侠、林汉雄,住在北京,都曾在国家机关工作,林育英的夫人涂俊明曾是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逝世于北京,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追悼会;林彪女儿林晓琳现在北京,林立衡在北京某科研所工作。

林丛安缓缓合上族谱,说,他常去北京和林晓琳、林立衡相聚,共话林家大湾的兴衰际遇风云变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