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老树”是怎样开出新花的?
——咸阳市百货纺织品总公司闯市场记事
“老树”开花了。
“老树”是创建于50年代初期的咸阳百货纺织品总公司。
1994年7月,“老树”还是一个有各种潜亏、呆坏死帐、处理商品损失1080万元,外欠债务1240万元的“衰败之树”。然而,至1998年3月底,这棵“老树”创利税482万元。
计划体制下的百纺总公司是个流通领域的“蓄水池”,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个“蓄水池”非但没有蓄下任何养分,反而给企业捅开了一个大窟窿,截至1994年7月底,公司潜亏高达253.1万元。
就在这时,李奇山就任了总公司总经理。怎样使企业走出计划经济的误区,步入市场经济的新天地?李奇山和他的新班子首先对批发业务进行大改制,建立内部职工参股承包的批发经营新体制。改制后的批发业,实行按职工不同岗位交纳不同比例的参股风险金,总公司按个人股金的2倍投入库存商品;各分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总公司只按月收取定额承包费。其次,调整经营重点,发展零售业务。总公司将下属的10户零售商场(店)一律“赶出家门”,推进市场,全部实行“包死基数、交足费用、自负盈亏”;对干部实行“原工资保留进入档案,实行岗位效益工资”;以百货大楼、中纺大楼、红旗商场、东方红商场4户骨干企业为龙头,开展增加承包指标,完成任务增加一级效益工资的扩销提效活动。
随后,为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又调整了经营策略,走资产经营的路子。总公司对筹建招待所的计划作了修改,将房子很快租赁出去。接着,他们又将法院街23间临街房改造全部出租,将三官庙新、老办公楼及部分营业场地全部租赁,就此,总公司年收入达128.3万元。此后,他们又用了6个月时间,将人民东路南院库区闲置多年的8000多平方米场地改建成咸阳规模最大的建材市场。就此一项,总公司每年又增收达100多万元。
三
经过几年拼搏,百纺总公司终于获得新生,但一块顽石始终压在李奇山心头:总公司前身遗留了1800多万元贷款,每年要给银行付息200多万元。长此以往,公司就有可能被再次拖垮!如何消化这部分贷款,根据有关优惠政策,总公司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母体裂变,剥离批发,以商贸大厦为依托,吸收市内10个商场和建材市场,组建咸阳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还清历史遗留贷款的大胆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市上领导的肯定。1997年8月,经咸阳市体改委批准,咸阳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转。
新组建的集团公司,在李奇山和“一班人”的领导下,终于一天天地剥离了枯枝败叶,获取了新的生机。 (王仲有 王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