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下创伟业 汉江河畔展宏图
勉县定军山建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定军山下,汉江河畔,是由原勉县水泥厂改制而成的股份制企业。
勉县水泥厂始建于一九七〇年。二十多年来,企业经过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稳扎稳打,并经四次大的技术改造,“滚雪球”式的发展,年产量由初期的7000吨,发展到十万吨。主导产品“定军山”牌425号R型普通硅酸盐水泥,曾获省优、部优,并于1989年取得首批国家质量认证,是县上骨干企业之一,也是勉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为县、市的市政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定军山”牌水泥,以可靠的质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和信任。产品除满足本地区域外,还远销新疆、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
步入九四年,特别是九五年以来,建材工业由于受国内市场变化的影响,产品售价大幅下跌,外欠款剧增,资金短缺,产量逐年下降,致使企业出现亏损,举步维艰。面对困境,新上任不久的厂长兼党委书记谭自义同志,借党的十五大召开之机,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十五大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和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企业内部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五大的召开给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才能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轻装上阵,加速发展。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九七年九月底先后派人去四川、山西,考察、学习国企改革经验,十月即成立了由厂长挂帅的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推进,主动工作,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为已任,下决心,树雄心,善学习,勤总结,化劣为优,化短为长,化逆为顺。经全厂职工讨论,先后解散了长年亏损的汽车队,对汽车实行了拍卖;对长年吃大锅饭,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矿山车间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组建了生活服务公司。三项改革,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亏损,提高了效益,初步见到了成效。九七年第四季度,一举扭亏增盈31.5万元,改变了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给国家上缴税金136万元,补发了拖欠职工两个月的工资。稳定了职工情绪,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企业的变化和职工得到的实惠,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早一日改革,早一日获益”的紧迫感,也看到了企业的出路和前景。
九八年初,在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意见》时,厂领导班子放手发动职工,依靠职工,积极动员职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在选择改制形式、改制方案、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时,都得到了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和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他们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近,两手抓好”的原则,狠抓有利时机,使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适应了市场的要求,企业首次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势头,淡季月产量、销售额及货款回收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上半年生产水泥5068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6.4%;产品销售率达到96%,实现销售收入12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7%;上缴税金1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由于吨水泥平均价格上涨15.43元,吨水泥成本下降7.55元,达到了增收节支,上半年实现的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39%。企业做到了不拖欠国家税款,不拖欠银行利息,不拖欠职工工资,不拖欠电费的“四不拖欠”。企业干部职工满意,社会信誉大增。
改革,始终充满了刺激和挑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上驻扎定军山的将士都有这番经历。当年诸葛亮独观其大略,长于巧思,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而今谭自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事民主决策,他尊重职工意愿,改革企业机制,选择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吸纳职工现金股,配以资产量化股,将勉县水泥厂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员工自愿筹集股金138万元,产生股东414人,设11个持股会,选举持股会理事长11人,理事43人,并经股东选举股东代表55人。于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公司召开了一届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领导班子。
企业改制后,职工成了公司的真正主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个人与企业紧紧捆在了一起。公司党委和公司领导带领广大职工,坚持用“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发展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原则,不断转变经营机制,实现政企分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使公司的运行非常成功。生产经营健康发展,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九八年生产水泥10万吨,实现产值1500万元,产量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万吨,产值比上年同期增加195万元;销售收入达到2700万元,比上年增加488万元;上缴税金180万元,比上年增长42万元;利润达到67万元,比年初制定的目标超出37万元。职工的收入也大大提高。
改制后的陕西省勉县定军山建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班子如虎添翼,职工群众如鱼得水,已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定军山下,汉江河畔。一个懂市场经济、年富力强、敢打硬仗、开拓进取的党政领导班子,正带领600多名职工在这里创伟业,展宏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走向繁荣昌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李保真李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