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14日
头版
01

安康地区第二缫丝厂的实践证明——

厂务公开好处多 职工心明干劲高

本报讯 “厂务公开的重点,应该是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主要事项,给广大职工一个明白。只有这样,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维护职能才能真正落在实处。”这是安康地区第二缫丝厂党委书记、厂长张安喜,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的一番切身感受。

安康地区第二缫丝厂曾是陕西省先进企业、地区支柱企业和利税大户,拥有职工2000多人,由于国内外丝绸市场的骤变和历史包袱的重压,近几年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在低谷徘徊。1996年以来,新一届厂党政工“一班人”经过调研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依靠职工办企业,就是要让职工代表从源头参与决策和管理。实行厂务公开,给职工一个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真正落到实处。他们在保障职工知情权、审议权和建议权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和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企业重大决策公开;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结果公开,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公开;三、职工住房分配方案公开;四、职工工资、晋级和收入公开;五、人事制度公开,职工调进调出必须“三过关”;六、领导干部工资、奖金、交通和通讯费用公开;七、企业经营财务情况公开,尤其是财务审批必须“三过关”;八、大宗原材料采购公开,实行“三过关”审批制。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厂领导不怨天忧人,眼睛向内,在深化管理、强化监督上狠下功夫。变“厂长想怎么干”为“职工希望厂长怎么干”,堵住了管理上的漏洞。针对过去原料定级定价存在的送人情价、提人情级现象,他们首先增加其“透明度”,收购、质检、入库、主管领导、常务厂长、厂长逐级审批,变个别人说了算为群体说了算,撕去了过去定级定价方面神秘的“面纱”。这些被广大职工群众称作“过三关”的管理手段,被工厂管理者引深到原材料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诸多环节上。加之,厂里将不同管理内容逐级实行“厂务公开”,使广大职工疑惑、关注和敏感的问题,通过职代会这一主渠道让大家得以明白和有个说法。

这个厂通过推行“厂务公开”,使职工心平气顺,干劲倍增,职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构筑得更加牢固。最近,该厂在原有“厂务公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完善并推出内容更实在的厂务公开制度,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前不久,被安康地区工会确定为地属企业唯一的试点示范单位。截至目前,安康地区缫丝二厂通过职代会、厂情通报会、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的厂务公开,使仍处于困境的企业人心不散,队伍不乱,没有一名下岗职工被推向社会。全厂上下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经过共同奋斗,工厂应收拖欠货款从1450万元降至五六百万元,企业的招待费开支从二十三四万元降至十二三万元。与此同时,企业近两年一举减亏近2000万元,名列全省国企同行业的前茅。

本报记者桂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