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15日

陕西工人报头版 ’98世界反腐风云录 颐和园“铜窗案”之谜 李振盛联合国力颂“黄河” 陕台’99春节晚会紧张拍摄

当前版:第A1版: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头版
01

颐和园“铜窗案”之谜

文/弘宇

90年前,戒备森严的颐和园宝云阁内,10扇精制铜窗忽然不翼而飞。这些乾隆时代的稀世宝物,重达1000公斤,虽于1993年经多方努力辗转回到祖国,但当时盗贼是怎样将其弄到海外的?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对其研究后,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名震中外的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原名叫清漪园。它的总面积有4000多亩,主体是万寿山和昆明湖。这里依山傍水建有大批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宝云阁就是其中的一处。宝云阁建于1750年(乾隆15年)距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了。这是一个由41.4万斤即207吨铜,采用我国传统的铸造工艺“拨蜡法”铸造的铜殿。

1908年10月21日,光绪帝在瀛台含恨而死。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撒手归西。在这段时间,北京城的治安情况相当混乱。就是在此种“背景”下,颐和园才发生了这起堪称百年奇案的铜窗失窃案。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天,负责管理颐和园的太监在例行巡逻检查时,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完完整整的宝云阁忽然缺少了4扇大号铜窗户和6扇小号铜窗户。按清朝律例,“立斩决”(杀头)无疑。在这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乱世年月,他们采取“找”、“拖”方法,封锁消息,谁也不告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清王朝于1911年的灭亡,这件事真正成了颐和园的一桩悬而未决的百年奇案。

要知道,这10扇铜窗不是一件容易被偷走了东西,每扇铜窗的重量都约百公斤,十扇加在一起就是1000公斤。如此量大体重的东西,怎么就突然不见了呢?是什么人用什么办法弄走的呢?他们把这些东西偷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一个一个的问号,一个一个的谜团,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75年后,即1983年冬季的一天,颐和园管理处办公室接到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一个电话,声称大使夫人想去颐和园亲自看一看缺少窗户的铜建筑。大使夫人带着她亲自测量的一些数据离开颐和园后,没过多久就飞回法国了,并把这些数据告诉了她的那位保存铜窗而不曾露面的朋友。使人兴奋异常的是:无论是4扇大号铜窗的规格,还是那6扇小号铜窗的式样,和大使夫人提供的数据完全吻合。

巴黎的那收藏家通过中间人从法国传来一个消息,说她的这10扇铜窗,是花了很多钱收购来的,希望中国有关部门,能出资把这些古董买回去。

1992年,美国公民鲍威廉先生去新加坡办事,第一次听到有关“铜窗”的事。他觉得应该把不幸流失到外国的文物完好地归还给本主。开始他想以他的公司出资来办这事,但公司财力有限,一时还难于承担此任,于是,他决定去游说,希望能碰上一位有钱的“贤主”。

1993年,鲍威廉先生终于游说到了一位“贤主”,他就是美国公民格林伯格先生。他是美国一家国际集团的董事长、中美协会和中美关系委员会的理事。当格林伯格先生得知消息后,立即拍板定夺,决定以美国国际集团的名义出资收购这10扇铜窗,然后无偿地捐赠给中国政府。

最后,美国人出资51.5万美元,将法国巴黎的那个古董商行收购的这些“东洋货”收购,于1993年7月2日,在巴黎巴雷尔画廊,正式将这10扇铜窗交给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参赞张文民先生,并决定立即用专机将这些宝贝运往北京。

1993年7月的一天,颐和园10扇铜窗随机从巴黎机场起飞。乾隆时代的这些宝物,经过长时间的飞行之后,顺利地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稀世国宝终于“完璧归赵”。但这些宝物究竟是怎样“飞”走的,迄今为止却仍然是一个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