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15日

陕西工人报百姓话题 奢侈是败业之源 新闻媒体与群众喉舌 善待下岗妻 有感于某明星“怀孕事件” 与死神搏斗 女人也做“陈世美” 父亲的节日 迟到的红玫瑰

当前版:第A3版:百姓话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百姓话题
03

新闻媒体……不揭露社会问题,不反映群众的呼声,就有辱新闻媒体的使命,其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新闻媒体与群众喉舌

□文/李光泽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赠给《焦点访谈》编辑、记者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四句话充分肯定了《焦点访谈》节目在舆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响亮地提出了“群众喉舌”的观点,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多少年来,我们的新闻媒体始终是政府的喉舌。但是,报纸、电视如果老是四平八稳,不急不恼,光刊播锦上添花的东西,不揭露社会问题,不反映群众的呼声,就有悖于大众传媒的使命,其路子就会越走越窄,最终将失去读者观众。因此,新闻媒体既要为政府鼓与呼;又要当好群众喉舌。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代言人。这二者其实不矛盾,政府代表群众的利益,为群众说话就是为政府说话。新闻媒体在坚持正面报导为主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惩恶扬善,秉公直言,该颂扬时就“唱赞歌”该批评时就“打板子”。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近年来,一些报纸和电视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关注平头百姓的疾苦,实事求是地推出了一批掷地有声的新闻报导,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这些媒体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是因为它们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站在对国家、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坚持了马列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让党和政府看到太阳底下的阴影,引出疗治的方略。因此,应当鼓励新闻记者擦亮自己的眼睛,将手中的笔当作利剑,毫不手软地刺向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当前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走出“批评报导是给政府脸上抹黑”的误区,积极支持舆论监督,而不能动不动就给新闻记者穿小鞋,给新闻媒体使绊子,使舆论监督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