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慎搞“职业声望排行榜”
龚铭
近日,笔者偶读某报,发现有一职业声望排行榜。尽管编者强调是通过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所得,又如何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但笔者及同办公室的同事们读后均有非议,认为报纸如此“排行”欠妥。
纵观100种职业声望排名顺序,列于最前边的是科学家、大学教授、律师、飞行员、法官等职业,而建筑工人,纺织工人等均被列在80多名(种田农民尚列在69名),废品收购人员及歌舞厅小姐则列于99和100名。据策划此调查者云,搞此“职业声望排行”是想获得公众在对职业收入、工作环境、权力、责任、学历、道德、自由度等多种因素进行权衡以后给职业的一种综合评价”,但这种“排行”又有多少好处呢?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仅是社会分工不同。如今,出台这一“排行榜”,对那些排名居后的人来讲,能不造成心灵上的伤害吗?不错,人们对某种职业有看法,并不奇怪,也不好反对,诚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行行得有人干”。可将这样的“声望排行”诉诸报端,公之于世,岂不等于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哪些职业是高贵的,令人羡慕的,哪些职业是低贱的,令人不屑一顾的,这利于当前的“下岗分流”及就业安排吗?人们崇敬高学历有专长的科学家、大学教授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和大学教授,就好比士兵不可能都当将军一样(尽管还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说),所以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职业都排行公布出来。
笔者诚恳希望,我们的传媒编采人员,应多搞些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调查,多反映他们的呼声与企求,慎搞这样的“职业声望排行榜”。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