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访问记
口文/陈奇 李天胜
得知毛主席的干女儿、儿媳妇刘思齐到达我国牡丹之乡菏泽的消息,已是在她来菏的第二天上午11时。受某种职业习惯的驱使,我们当即前往她下榻的天香村宾馆204房间采访。
由于拜访她的有关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较多,陪同刘思齐进行调研活动的菏泽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华君征得她的同意后,决定把下午的一项参观活动取消,采访时间定在下午4时。当我们准时赶到她的住处时,房门已经打开,刘思齐午休之后,正坐在沙发上等候我们。
握手时,我们发现刘思齐身高足有1米七零以上,白白的皮肤,有神的眼睛,齐耳的短发,给人们的印象是文静、儒雅。她虽已66岁,可看上去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你们记者很辛苦,时间很紧张,要采访什么,请随便提问!”刘思齐边让座边倒茶,一句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和蔼的感觉。我们的话题便从她初次到菏泽,对牡丹之乡的印象开始,很快转向她与毛泽东的交往;她的成长之路和她近年来的生活。
从烈士遗孤到毛主席的干女儿、儿媳妇
刘思齐老家在山东省平度县。她作为二、三十年代就担任中共福建、山东省委书记的刘谦初烈士的女儿,与毛氏家族结缘,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
那是1937年在陕北延安,刘思齐年龄才六七岁,她跟随在抗日家属学校任校长的母亲张文秋上学。当时延安排演了一出名为《弃儿》的话剧,剧中主要情节是介绍一位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母亲被捕以后,孩子成为无人照顾的“弃儿”的情景。剧中弃儿正是由刘思齐扮演。因刘思齐也是烈士遗孤,其经历与剧中弃儿也大致相同,再加上刘思齐聪慧过人,所以她将弃儿演得生动感人,催人泪下。该剧在延安首次给中央首长汇报演出时,毛泽东坐在最前排中间的位置上,一直认真地看到演出结束。他深被剧中弃儿的坚强勇敢所感动,演到动人情节处,他还带头鼓掌。演出降下帷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上台慰问演员,当轮到毛泽东和年龄最小的“弃儿”演员刘思齐握手时,他索性弯腰把刘思齐抱在怀里,夸奖说:“小姑娘戏演得很好,几岁了,叫什么名字?”
“我叫刘思齐,7岁了。”
“名字起得好,中国有句古话,叫‘见贤思齐’”。
“你爸爸、妈妈在哪里,叫什么名字?”
“我爸爸叫刘谦初,牺牲了。母亲叫张文秋,是抗日家属学校的校长。”
“哦……,你就是刘谦初烈士的女儿,你自身就是一个弃儿!”
“嗯!”刘思齐声音低沉,水灵灵的大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刘思齐被毛泽东紧紧搂抱在怀里,可她并不知道这位身材魁梧的中央首长就是学校老师常讲的毛主席。
毛泽东环视四周,见张文秋正站在他们不远处,激动地望着他和女儿,便连忙向张文秋招手。张文秋即健步跨上舞台来到毛泽东身边。
毛泽东颇为动情地说:“文秋同志,咱们商量个事情,你的姑娘作我的干女儿行不行?”
毛泽东出乎意料的问话,使张文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声说:“行,行,主席,小思齐自幼丧父,没有得到过父爱,今天她有幸做主席的干女儿,真是孩子的福份。”
“思齐,快喊爸爸!”
“爸爸!”
“哎!”
刘思齐羞哒哒,怯生生地喊出“爸爸”两个字后,毛泽东甜甜地,响亮地应了一声。
从此以后,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张文秋和刘思齐母女俩与毛泽东的交往多了起来。不久,张文秋携女赴苏联途经新疆,于1942年9月刘思齐和母亲被捕入狱。阴险毒辣、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大军阀、新疆主席盛世才对她们进行百般折磨长达4年。后来,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到新疆任国民党主席,经党的多方营救,方始回到延安。当毛主席前往她们暂住的中央学校去看望他们时,刘思齐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女孩了。这次和主席见面,刘思齐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大儿子,比她年长9岁的毛岸英。当时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归来,正在延安农村接受锻炼。毛岸英和刘思齐以兄妹相称。不几天,刘思齐被安排到延安中学念书。在党中央撤离延安前,刘思齐从学校报名参了军,在陕甘宁边区联防军中任连队文化教员。她工作热情很高,教战士识字念书从不知疲倦。1948年,刘思齐去西柏坡看望毛主席,第二次见到已在中宣部工作、被派到西柏坡搞土改的毛岸英。兄妹俩就当前的时局及土改工作的情况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二人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1949年10月,刘思齐与毛岸英在北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婚后不长时间,美朝战争爆发,毛岸英即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不幸的是,1950年10月,在他们结婚一周年的时候,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可想而知,可他作为领袖,极力抑制自己,不让其表露出来,并一遍又一遍地劝慰刘思齐要坚强起来,并对刘思齐的生活、工作做了安排。刘思齐也决心做—个毛主席的好女儿,来温暖宽慰“主席爸爸”的心。
从文化教员到专家学者
刘思齐作为部队连队文化教员,被送往北京师大附中学习并完成学业以后,接着于1955年赴苏联留学。她在莫斯科大学主攻数学。1957年,刘思齐从苏联留学归来,由于她对俄罗斯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又在北京大学继续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1961年,刘思齐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安排在中央军委工程兵科研部工作,一直到1969年。这期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思齐与一空军干部杨茂之结婚。文革期间,“四人帮”横行一时,江青将张文秋、刘思齐等毛泽东的亲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进行百般刁难、打击迫害。1969年,刘思齐随其再婚丈夫杨茂之调往江苏,但“四人帮”仍不肯罢休,继续进行打击迫害。
“江青当‘女皇’,毛主席真的会同意?!”刘思齐早就对此怒火填胸。对此,她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去北京面见毛泽东,问清情况。于是,1971年初,刘思齐费了不少周折,从江苏悄悄回到北京。一见到毛泽东,她便急不可奈地询问江青能不能当接班人?毛泽东听后,望着刘思齐消瘦的面孔,很气愤地说:“不会的,她不行!”刘思齐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回到上海后,她首先将毛泽东的话告诉了老伴杨茂之,杨茂之将此告诉了几个同志。结果,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四人帮”的耳朵里。他们对刘思齐、杨茂之更加怀恨在心。由此,他们夫妇俩很快就被押到上海关了起来。刘思齐和丈夫在这里遭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来,毛泽东、周恩来过问了此事,夫妇二人才得以解脱。刘思齐于1974年调到军事科学院外军部任研究员。直到1983年,作为四个孩子母亲的刘思齐,才调到解放军文化出版社,从事一生向往的工作。此间,她用业余时间与朋友合译了《战争》、《围困》等上百万字的反映二次大战的苏联名著。刘思齐在编译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受同行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进入九十年代,花甲之年的刘思齐虽已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离休,可她仍然笔耕不止。除应邀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外,仍在编译国外军事名著。还主编了两套毛主席百年诞辰的丛书。现在,她又在搜集有关材料,为撰写反映个人经历以及与毛泽东40年交往的回忆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