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入伍传奇
——访原雷锋所在团军务参谋戴明章老人
□文?图/王和利
戴明章,一位鲜为人知的老人。在他身上,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缄默了近40年之后,经笔者数次采访,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述了当年任职沈阳军区工程兵工程第十团(即7343部队,后改为3317部队)军务参谋时,接收雷锋入伍时富有传奇色彩的过程,为我们更加完整地了解雷锋同志的成长经历,更进一步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外延,和认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重大意义,提供了真实、客观、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戴明章,1930年12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今年68岁,多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健康、硬朗的身板和体魄,虽近古稀之年,却思路敏捷,头脑清晰。提起雷锋当年入伍的经过,戴老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沉浸在近40年的往事的回忆之中……
小屯初识雷锋
1959年12月3日,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召开1960年度补充新兵工作会议。我作为团司令部军务参谋随同团长吴海山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给我们团补充新兵的名额是358名,兵员区即接兵地点在辽宁省辽阳市及其行政管辖区。
12月8日,我们新组建的新兵营的接兵人员到达接兵地点辽阳市。我作为新兵营军务参谋,对每个征兵站的工作都要给予具体过问和指导,并随时掌握征兵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虽然工作十分繁忙,却并不感到疲倦,当时我才29周岁,正是年轻力壮的好时候。作为一名军人,我更为地方政府对征兵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以及当时的青年人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参军的热情所感动。
查阅我几十年来几乎从未间断过的日记,初次见到雷锋是1959年12月22日,星期2。我去辽阳安平公社小屯新兵体检站检查征兵工作,看到一名来自鞍钢弓长岭铁矿的应征青年,虽然个头不高,人却长得很精神。当他得知我是新兵营的参谋时,便走上前来,用手拉着我的胳膊,非要我马上批准他当兵不可。看着他那恳切、渴求的表情,让我感到既可爱又好笑。经我询问,得知他的名字叫雷锋,曾在前几天的《辽阳日报》和弓长岭铁矿《矿报》刊登了他积极报名参军的文章《我决心应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雷锋。
集中南林复查换装
自1959年12月8日,新兵营从部队驻防的营口来到辽阳,经过紧张工作20多天,大家忘却了是不是过新年,始终坚守在接收新兵的工作岗位上。
1960年1月2日,上午,各地初检合格的新兵陆续来到了南林子报到、集中。一时间南林子这块本来僻静的地方热闹起来了。
大约是上午10时左右,在我们安排了几批新兵之后,忽报分配给我部的弓长岭铁矿的新兵正在大门外刚下汽车。该矿应征青年初检合格分配给我部的是21名,他们排成两路纵队,雷锋走在最前头。因为年前在小屯体检站我们已打过照面并有过接触,所以,这次彼此一见不由得都会心地一笑。他上身穿的是黑色皮夹克,左肩右胁系着红绸,胸前挂着一朵很大很大的大红花,下着一条可体的蓝色料裤,右手提着一个棕色小皮箱。脚穿一双黑色高腰皮鞋,走起路来步伐雄健。特别是他头戴一顶黑皮火车头式的棉帽,额前露出一绺刘海,显得格外稚气而又天真,特别引人注目,十分讨人喜爱。
新兵集中后的第二天,就都陆陆续续地换发了新军装。但其中的另一部分,有的是身体条件一搬合格;有的是政审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手续。因此,这些人都被编入预备队,列在复查的对象中。对他们在未作最后确定入伍之前,则不能换穿军装。在这些人当中,雷锋比任何人都显得紧张,因为他也被列入了复查的对象中。可是,不能不承认,毕竟还是雷锋聪明,他紧跟着兵役局的余新元政委一步也不离开。
政委领来了个准通讯员
1960年1月2日,新兵集中的当天下午,快要开晚饭的时候,我正聚精会神地忙于核对新兵名册、清理入伍新兵各项手续及档案,这时,辽阳市兵役局政委余新元中校手拉着雷锋走进屋里对我说:“戴参谋,你正忙哪,我给你送来一个小便衣通讯员。这个小雷锋老是跟着我不放,非要闹着当兵不可。你看怎么办?我看你先收下,完了再说……”就这样,老政委把雷锋交给我,转身走出了房门。
政委转身走后,我看了看雷锋,他用一种期盼的眼神望着我,也许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而我却完全能够从眼神里窥探出他的心理活动,无非是巴望着要我同情他、理解他、支持他,尽力帮助他穿上军装、当上兵。因为年前在小屯体检站时,他已经向我坦露了要求当兵的急切心情。我对他是安慰还是劝解?如果我向他冒然做出许诺,以后事与愿违时,他将会怎么样呢?我自己默默地想着。终于,还是雷锋机灵,他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小通讯员似的,首先开口:“戴参谋,已经开晚饭了,走,吃饭去吧,我给您拿碗。”在往食堂去的路上,他紧跟着我,不时地用手拉着我的衣服,央求着说:“戴参谋,这回可以确定我当兵了吧?老首长余政委叫我给您当便衣通讯员,若是您让我换上军装不就是部队的正式通讯员了吗?对吧?我行,我当过通讯员,还在家乡的县委当过公务员哩……”我侧脸看了他一眼,他是那样的热切、虔诚,一双明亮的眸子里,充满着自信心。
吃过饭后,我们一起往回走的时候,荆悟先营长和李恒基教导员从新兵连检查工作回来,走在路上我向他俩简短地说了一下晚饭前余新元政委送雷锋来给我们当便衣通讯员的情况。李教导员是一个好说好笑、比较活跃的人物,他看着身旁并肩而行的雷锋,用地道的山西口音说了一句:“这个娃还怪机灵的哩!”并向着雷锋问:“你为啥要当兵哪?”这一下子引起了雷锋的话题,像打开了话匣子似的,滔滔不绝地讲了一番他的家庭如何受尽了旧社会的苦难;是共产党解放了他的家乡,他才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他参军就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给阶级弟兄报仇,为人类解放而献身……就在讲这番话时,他非常巧妙、让人不知不觉地可以说是“见缝插针”一般急转了话题:“营长、教导员、戴参谋,您们不知道吧?我为了要当兵,什么都不顾了。厂里的李书记不愿让我走,我就找辽阳市兵役局。余政委的家我都去找过,反正我就是一心要当兵。连老政委的家属都很同情我当兵的请求,可是她说了不算。”说完这句话,他“嘿嘿”一笑,他的话像连珠炮似的,简直使你没办法插言,让我们3人深受感动。后来荆营长漫不经心地带有试探性地用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我们都不同意接你当兵,那怎么办?”雷锋骤然一紧张,看样子是信以为真地说:“您们不同意我入伍,我就自己去,您们带新兵回部队,我就跟到部队去。”他的话,是那样单纯、朴实、天真无邪,他的表情又是那样严肃认真。
自从余新元政委把雷锋交给了我们之后,在南林子工农干校新兵集结点的6、7天里,尽管工作十分忙碌,但他始终和我们朝夕相伴,从未离开过,当时他就睡在我的身边。
从与我们接触的几件小事中,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雷锋的行为处处都在闪光。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工作紧张,有时彻夜不眠。即便是实在太困倦,也只能是很晚很晚才合上眼。1月2日的夜里,当我们开过会,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正欲歇息时,一进屋便发现,我们几个人的临时床铺前,都摆着一盆冒着热气的水。正在我们为之诧疑时,雷锋冲着我们说:“您们辛苦了,请首长洗脸、烫脚吧。”他这简洁的话语,是那样亲切,让人感到温暖。龚耀明用他那夹带贵州口音的普通话,首先开腔说了一句:“嘿,雷锋这个小鬼还行啊!还真是一个挺勤快的小通讯员哩。”
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平常常的小事,但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心想着躺在自己身边的这位青年,为什么当兵是这样的心切?为什么小小的年纪却尽想着别人?
批准雷锋参军
30多年来,有关雷锋参军的所有报道,一向都提到他身材矮小,才1.54米;而体重还不够55公斤。因受身体条件影响,他虽然能够参军却似乎是很勉强。
事实上,说雷锋瘦小,那只能是同其他高大者相对而言。雷锋差点没能入伍,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他的身体条件,而是另有原因。
为了辨明这一历史真实情况,只得把话题稍微作一展开。雷锋是在大跃进的年——1958年秋天,从湖南家乡来到鞍山的。由于他在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埋头苦干,表现突出,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便10几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在我们同住在一张床铺的时候,有一天,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笔记本给我看。里面贴了好几份从《鞍山日报》、《矿报》上剪辑下来的关于对他模范事迹进行报道的文章。雷锋一贯表现出色,很自然,领导对他是无不喜欢。正因为这样,所以,不管他要求当兵的心情是多么迫切,他所在厂的党总支书记李钦荣完全出于好意不想让他走,这才是他参军受到阻力、产生一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按征兵政策规定,有两条是绝对严格不得违反的。一个是年龄限制,前后差一天不准接;一个是政审表,盖章不完全不能征。而雷锋,虽然同初检合格的青年一起在南林子新兵集结地点集中;可是,经陆海军复查合格后,几乎所有新兵都换上新军装的第6天,他仍然是我们的“便衣”通讯员。当时的雷锋,只能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句话来形容;当时,我们也确实为他尽力说情,可是,经我几次同兵役局的一位姓纪的助理员联系,他答复说:“厂里保卫部门不给出具政审表。原因是1958年雷锋进厂时没有原始档案……”这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在那时候,正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谁敢胆大包天,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政策规定而接收一名未经严格政治审查的新兵呢?实际上,雷锋本应该参加海军,可是就因为这个问题,旅顺口海军基地的李大队长坚决不接收他参军。然而,既然把事情说得如此严重,那么到底为什么雷锋终于还是参了军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雷锋在新兵集中时的那6、7天里,确实表现出众,加上和我们也真正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愿意为他能当上兵而尽力。其次,我确实感到,对这件事情的处理自己是采取了一次较为果断的行动。这里很主要的一点,是因为我这个军务参谋本人有一种“特权”思想。自认为,参谋参谋,即“参”又“谋”;光“参”不“谋”,那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好参谋呢?只要处处事事对工作不违反原则,认真遵照首长意图去做,自己也就不怕负责任。对待像雷锋这样要求当兵心切,表现又好,但应征手续不全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经我多方面的考虑,后来想出一个办法,也可以说是发挥自己仅有的一点“特权”的办法:接收的新兵,带回部队后,要进行适当时间的检疫隔离和新兵训练。在此期间,一旦发现某一个新兵因身体条件或其他政治原因不适合留在部队,允许按照国防部关于非战斗减员的规定办法,作新兵退回处理。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和打算,在1960年1月7日傍晚,我通过军用长途电话接通营口,向团长吴海山同志直接报告了有关雷锋的情况。就这样,雷锋终于穿上了新军装。
批准雷锋参军,辽阳市兵役局没提出任何异议。余新元政委等对此所持的态度,似乎早就在他们的希望和预料之中。唯有弓长岭铁矿嗣后向兵役局提出了意见,认为在政审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不应该这样简单地同意雷锋参军。但是毕竟由于接兵部队同兵役局领导已经沟通并做出决定,而雷锋本人志愿参军又非常坚决,他们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诚然,不论怎么说,当时我们确实是未按政策规定接收了一名特殊的新兵。
为了弥补雷锋参军政审手续之不全和清理补办几名新兵团员接转组织关系,在新兵入伍后的第5天,即1960年1月13日,我特意从营口出发到了辽阳。在市兵役局纪助理员的帮助下,雷锋的政审档案材料和各项手续终于补办齐全。兵役局的同志们对我说:“戴参谋,你真敢干。不是你大胆的决定,雷锋这个兵就当不成啦!你知道不?原来弓长岭铁矿不出具政审表,并不是因为雷锋没有档案,而是因为他们的李书记舍不得放他走,想把雷锋留在工厂里。”此刻,我才恍然大悟。
图片说明:
右上:199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为该馆题写馆名时的情景。
左上:1960年1月,雷锋被批准光荣入伍时的留影。
下图:本文作者(右)在戴明章家中采访时,同戴老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