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方言误读
田长山
心疼
一落在纸面上,会让人猛然之间觉得这两个字的发音、意思与字词之间不仅陌生,而且差距甚大。但是一用关中语音读出来,长得漂亮,让人怜爱,给人心理上造成莫大的感动的一种俊俏的模样,马上会很生动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关中人为什么要把长得楚楚动人的、姣好的女性说成“长得心疼”呢?为什么后来多用在说小孩子长得奴样长得水灵长得聪明呢?我揣测这个词的意义,不是来源于对容貌的描述,而是来源于人的心理对容貌的一种感受;不是直接地实指,而是一种曲折地表达。主要是把人对姣好的面貌的心理感受的充分表达,特指为那种面貌。看到美好的佼好的让人爱怜的模样,人的心理上会泛起一种平时根本不可能有的心理波澜,爱而呵护,爱而怜惜,爱而惆怅等等,这种心理感受的长期积淀,就很特殊地成为人们对美好的容貌美好的模样的特殊的心理经验,也成了对人的容貌描述的代名词。前多日回乡,见到一位小名叫“心疼”的中年妇女,你很难把岁月在一个人脸上留下的沧桑,和小时候那种动人的样子联系在一起,除了感叹逝者如斯而外,也惊叹这个词在岁月中如今造成喜剧效果。凡是表示心理上的深刻感受而且具有冲击力量的,是不是都与疼痛有关呢?如“痛快”,如“疼爱”,如“痛心”,如“忍痛割爱”等等,只要在心理铭刻不忘的,是不是都和“疼痛”有关呢?如果有关,那么我们也可以在词的认识上,又多一层心理的感受与体验的形象化表达或说法,也是词的形成与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极而言之,语言就是表达心灵的活动的,思维也好,情感也好,说到底都是心灵的活动,越是情感化,越是具象化,就越生动,就越在传播上具备更广大的受众。而抽象的表达就不一样了,它只能在具备这种能力者中获得交流获得承认,所以有时候就只熊曲高和寡。
成器
一个人有出息,成了才,干了大事,乡亲们会称赞说,人家的小伙子成器!如果有人作奸犯科,人品不端,乡亲们会说,谁家的小子就不成器!成器,还是不成器,关键在一个“器”字。孔子说:“君子不器”。注意,这里的器字,当一个具体的才能讲,就是说,君子不是那些只有一样才能的人,而是博学多识,决不用一样本事束缚住自己,而是要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关中人用器字,也用的是才能的意义。器,应该是器物的总称或简称,《易经》上说: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成器,在这里是指具体的器物,为民致用。如果实指,是“成器”,就能利天下;如果“不成器”,显然是不能利天下的。关中人用“成器”与“不成器”来判断一个有没有社会价值也带上很古老的文化色彩,是很雅的方言土语,和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有着很浓重的血缘关系。我们现在常用的与器有关的词:“器量”、“器局”、“器宇”、“器质”、“器重”等等,都与一个人的才能与气质有关。譬如古书上就说:“器小易盈”,就指一个人量小不能大受,由器物的容量,比喻到一个人的胸襟度量。由此我想到一个语言的学习问题。我们从小生活在一种方言之中,书面语言往往离方言土语较远,如果学成很通用的很标准的官话普通话,许多很微妙的地域性的心理情感认识就没有办法表达,许多生动活泼的带上生命的泥土芬芳语言,却被我们的语文教育排斥在视野之外,等到我们学会了一些通用的标准化语言,我们却失掉了多少生命鲜活的本色啊!作家们后来不得不向民间学习语言了,因为书面的文学显然已经不够用,不能曲达情意,不能生动形象,在一定意义上讲,语言的才能,说到底成了反朴归真的才能,真是遗憾而有趣!